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6篇
计划管理   11篇
经济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运输经济   2篇
贸易经济   9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曾诚 《新智慧》2004,(8A):14-16
一、价值运动是实物运动的反映,价值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精髓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各个相关利益主体一组契约的集合。企业的产生来自于各个相关利益主体要素的投入,各利益主体之所以投入,是因为各种不同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后通过一定形式的经营运转会产生相应的回报。正因为利益主体重视要素投人入回报,于是产生了如何衡量要素投入与产出的问题。比如资本、技术、劳动力和土地是企  相似文献   
2.
京东方的海外渊源可追溯至1987年,当时公司开始尝试通过与外企合资的方式来发展健全自己的产业体系。2001年8月,公司正式更名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公司商号与品牌的统一,为海外并购及进入国际市场前提做好准备。2001年,京东方与韩国半导体工程有限公司(SEC)、韩国现代半导体株  相似文献   
3.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总收入中占比越来越大,目前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已经超过20%。同时,银监会制定的有关文件也越来越重视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基于此,文章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收集过去五年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财务数据、构建模型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呈负相关,商业银行应该从其它方面着手来提高自身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2002~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考察了市场竞争与产权改革对中国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影响。本文得出三个主要结论:一是从整体来看,中国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商业导向仍然有待改善,表现在商业银行贷款增长率与盈利能力之间显著负相关;二是市场竞争改善了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推动了商业银行贷款行为向商业导向转变;三是产权改革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没有显著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对进一步深化中国银行业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以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日渐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该行业在我国的区位分布呈现出新的特征,本文对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述,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曾诚 《山西农经》2023,(24):131-133
以江永县夏橙产业为例,介绍了江永夏橙的特点与优势,揭示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深入分析与探讨了市场需求与竞争形势、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基础设施与物流配套、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包括增强市场开拓能力、提高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完善基础设施与物流配套、加强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推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这些对策的实施有望促进江永县夏橙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地区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强化战略管理是当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一个显著特征,而战略管理强化有赖于一个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其中,选择恰当合理的绩效评价工具至关重要。从企业绩效评价历史演进来看,平衡计分卡是一种较好的绩效评价工具。中国的商业银行平衡计分卡应用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改进。  相似文献   
8.
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下称投资运营公司)是新时期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一项重大任务.对于新组建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母子公司间财务管控模式应如何构建,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到底管什么、怎么管?笔者拟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曾诚 《华商》2008,(3):39-39
对于国际游资的监管已经从放松资本管制转移到实现国际游资监管的有效性上,建立适当的国际游资监管法律框架既要以法律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游资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又要以法律的形式克服其带来的种种不安定因素,其中的国际合作与监管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在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负债计量时,会计理论界与实务工作者对于是否需要考虑报告主体信用风险的变化情况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FASB和IASC/IASB对这一问题的探讨,着重剖析了赞同考虑信用风险因素和反对考虑信用风险因素两派观点的主要理由,并对这一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