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8篇
工业经济   2篇
计划管理   3篇
经济学   22篇
综合类   1篇
贸易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泽平 《发展研究》2017,(11):40-43
中国未来将通过改革构筑5%新增长平台,比过去靠刺激勉强维持的8%旧增长平台要好.增速换挡背后的驱动力是房地产投资的长周期峰值和刘易斯拐点.中国未来经济将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增长模式从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升级,产业从重工业为主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升级.产能周期是经济的中周期、主周期,当前我国正处在产能周期的第三个阶段,产能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剩者为王、企业盈利改善、银行不良率下降、资产负债表修复,为新一轮产能扩张蓄积能量.房地产市场的判断逻辑是: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人口向大都市圈集中是客观规律,中国存在土地资源错配和货币超发等问题,需要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关于大国兴衰的命题,长期存在争论,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中国崛起后,产生了中美贸易摩擦等一系列连锁效应。中国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新的立国战略(“新战略”),即在看清未来几十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趋势的基础上,争取一种对我国长远有利的策略,以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相似文献   
3.
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经济最发达的州,相当于世界第八大经济体,然而近年来加州政府却挣扎在濒临破产的边缘。长期的入不敷出是导致加州财政危机的直接原因,但背后却隐藏着美国联邦财政体制、税制结构、福利模式、两党政治博弈、三权分立的行政效率等深层次的原因。加州财政危机是美国政治、经济、社会的体制矛盾的集中反映。近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迅速增大,高速的经济增长掩盖了大量风险。加州财政危机对治理我国地方债务风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最近3个月CPI的快速回落是由于食品价格的高位滞涨,及翘尾因素的减退。PPI在石油和大宗商品投机潮的退却下有望回落。财政政策在未来的两年内逐步放松,但财政政策的放松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比较:内需与外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经济发展所创造的显著成就,以及外向型程度的快速上升,引发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广泛关注。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和动力源泉,判断一国经济增长模式,一般看两个重要基准:一是看三大需求对一国总需求的贡献,二是看三大需求拉动的国内增加值对一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相关研究表明,在需求主体方面中国以内需为主,在动力结构方面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具有双轮驱动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6.
投入产出乘数模型与其扩展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投入产出模型里引入凯恩斯乘数理论,建立能够计算结构化乘数的投入产出乘数模型,是近年来投入产出领域探讨较多的一个问题。从前提假设、乘数效应的传导机制和最终推导结果等方面对凯恩斯乘数模型和投入产出乘数模型进行比较,指出建立投入产出乘数模型将凯恩斯乘数进行结构化处理,应该从放宽前提假设条件入手,并以引入列向旁侧效应为例对原模型进行了扩展。  相似文献   
7.
去杠杆是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之一,通过研究各部门、各行业杠杆率的现状,分析杠杆率攀升的原因及引发的问题和风险,提出去扛杆的应对措施,指出去杠杆过程中存在的机会和风险.具体而言:(1)中国各部门的杠杆率:企业部门过高.截止2015年末,政府部门债务占GDP比重为56.5%,居民部门为39.9%,非金融企业部门为143.5%,金融部门为21.0%.全社会杠杆率为260.8%,实体经济杠杆率为239.8%.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实体经济的杠杆率处于中游水平,但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是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这反映了中国目前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和供给侧改革的迫切性.(2)中国企业分行业杠杆率:传统高,新兴低.根据上市公司数据,截止2015年3季度,金融业(银行、非银)和周期性行业(建筑、房地产、钢铁、电力及公共事业等)的资产负债率处于高位,而新兴产业(医药、电子元器件、计算机、传媒等)和消费服务业(餐饮旅游、农林渔牧、食品饮料等)的资产负债率较低.(3)高杠杆成因:4万亿刺激+国企刚兑僵尸.08年4万亿刺激以来形成的新增产能缺少新需求支撑,致使传统行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政府顾及稳增长、保就业等,对低效国企隐性担保、行政补贴、政策扶持等,致使大量产能过剩企业僵而不死,过剩产能无法出清,国有企业杠杆率不断攀升,大量资金沉淀在低效部门,企业利润持续恶化,经济增速不断下滑,股市长期走熊,同时积累的债务信用风险不断攀升,整个经济体的系统性风险不断增加.(4)去杠杆措施:推动供给侧改革,采取市场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出清产能,改善传统行业供需和提高集中度,推动产品升级,减少对产能过剩的僵尸企业的无效行政补贴.降低去杠杆企业的社会负担,做好就业安置和不良处置,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5)去杠杆风险处置:强改革+宽货币.出清去杠杆过程中可能面临风险溢价飙升,企业大量破产,失业率攀升的情况,这种情景需要央行的宽货币来平复恐慌情绪.当前中国政府的公共政策资源丰富,截止2015年底,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17.5%,外汇储备3.3万亿美元,财政存款3.4万亿元,足以应对一次有量级的金融危机,无论是外部冲击型还是内爆型.(6)去杠杆机会:根据供给侧改革的国际经验和中国现状趋势,投资机会主要来自于股权融资领域的新兴行业,其中领跑的行业是高端装备制造业、TMT、互联网、医药医疗、新材料、休闲服务等领域.而依赖债权融资的传统周期性行业,在产能出清,供需和资产负债表改善后,剩者为王的优质公司和从国企改革中脱颖而出的公司,存在潜在的投资机会.  相似文献   
8.
去产能被列为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首.当前,我国传统行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去产能可能引发失业、通缩、金融不良等风险,同时将会带来行业并购,行业集中度提升等投资机会.具体而言:(1)产能过剩行业的“散小乱弱”:行业集中度低、产能利用率低、亏损面广.产能过剩行业普遍存在“散小乱弱”问题,产业集中度较低.煤炭行业,前3位的企业市场份额为21.3%,前10位的市场份额为41%;钢铁,前10大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份额约为36.59%;水泥,前10大企业熟料产能仅占全国52%.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66.99%,过剩产能约为4亿吨;煤炭行业,产能利用率68%,过剩煤炭4.2亿吨;平板玻璃,产能利用率68%;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67%;化工行业,钛白粉产能利用率75%.煤炭行业,行业亏损面为95%;钢铁行业,全行业亏损面达到50.5%;水泥行业,行业亏损面达到33%;平板玻璃,行业亏损面近半数;有色金属,行业亏损面达到23%.(2)去产能的挑战:产权改革是核心,价格信号是关键.在产能过剩行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国企和央企,存在出清障碍.中央和地方责权不清容易导致做大是地方政府最优的策略.化工、水泥等行业存在结构性过剩,需要通过价格信号进行调整.产能过剩行业牵涉地方财政收入、税收、就业及社会稳定等问题,容易导致地方保护.边际成本低,沉没成本高,前期留存利润仍可坚持,容易陷入囚徒困境.(3)去产能的路径:行政命令+兼并重组+市场淘汰+严控金融风险.行政原则,控增量、去存量;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提高行业集中度;严控金融风险,积极处置企业债权债务.(4)去产能的机遇:并购机会增加,行业集中度提高,企业利润提升.钢铁,《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指出,鼓励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减量化兼并重组,重点推进产钢大省的企业实施兼并重组,退出部分过剩产能;煤炭,发改委提出推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中小型企业,利用3年时间,力争单一煤炭企业生产规模全部达到300万吨/年以上;水泥,2016政策推动大企业“大整合”,约占行业40%的产能.(5)去产能的风险:失业、通缩、不良.需就业人员安置约300万人;拉低GDP0.4个百分点;PPI通缩缓解;隐性不良显性化,但系统性风险较低,局部风险可化解.  相似文献   
9.
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急剧恶化,如何通过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成为当前最为关键的问题.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表明,积极财政政策发挥效应是有条件的,为了启动处于衰退中的经济,政府不仅需要采取扩张性的政策干预经济,而且由于各部门的乘数效应不同,政府更需要采取结构性的干预政策,通过对不同产业部门的不同支出以改进财政政策效率.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在结构式凯恩斯乘数理论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认为结构式乘数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将为中国政府应对外部冲击和经济衰退风险提供更加科学的分析视角与更加丰富的决策手段.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与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成功实现经济起飞二十多年,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当前传统增长潜力正逐步耗竭,我国能否成功迈进由“创新优势一高端制造+月良务业一创新+消费”推动的第二次增长浪潮,实现内生式增长,面,I占重大挑战。“十二五”时期,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世界政经格局处于次贷危机后续的调整期,内部释放内需、转换引擎面临一系列体制性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