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1篇
经济学   5篇
农业经济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能源问题,是中国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一方面能源供应跟不上经济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存在着能源浪费严重和效率低下的状况;而能源增长面临着既要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减轻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因此,采取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坚持节能优先、调整能源结构、充分利用国内外能源、保障能源安全的方针,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历来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关于能源的评估问题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实物期权方法的出现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能源紧密相关的,而且实物期权评价方法以及在能源领域显示了很强的评估优势.为此,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实物期权研究及其在能源领域中的情况进行梳理.找出当前研究的一些规律性东西,为实物期权的中国化应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较多,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了包袱重、欠账多等困难和问题。但东北还有许多优势.比如工业基础较好、人才多、资源丰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对于全国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是党的十六大在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做出的  相似文献   
4.
对江苏省能源消耗的碳排放进行了估算,分析了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的关系,并对江苏省碳排放进行了二阶段因素分解分析。结果发现,江苏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存在拐点,经济发展是带动江苏省人均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效率对抑制江苏人均碳排放增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贡献份额都呈现"倒U型"曲线。江苏能否顺利越过该拐点,则取决于包括加大转型升级力度等一揽子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三阶段SBM-DEA模型,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的影响,对2005—2015年江苏省12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江苏省整体排放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苏州、无锡、盐城的排放效率相对有效,处于排放效率前沿,其他城市的排放效率均有待提高。江苏省区域间碳排放效率呈现"苏中苏南苏北"的格局,与传统经济格局存在差异。因此,为提高碳排放效率应着力改善外部环境因素,如政府干预程度、科技支撑强度、所有权结构等因素,并针对不同区域制定差异化的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总结能源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提m能源生态效益等相关指标概念,建立能源生态效益最优边际模型.对中国各区域"八五"到"十五"测算和分析后认为,单从能源生态的角度看,中国整体的生态包袱在加大,各区域能源生态也都在偏离可持续方向.特别是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但综合考虑生态效益来看.各区域特别是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走向可持续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知识创造能力的结构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老工业基地辽宁省为样本,创造性地采用经济学中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全面刻画了辽宁专利申请结构国内比较情况,用图示法分别分析专利申请结构的国际比较情况和权属结构情况。另外,采用成份数据分析法对辽宁省专利申请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种成份数据的预测方法,同时结合灰色系统建模方法对辽宁省2003~2005年的专利申请结构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等一批新兴市场国家在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在科学领域也逐步形成起了较强的科学能力,正在逐步打破西方国家在科学领域的绝对垄断地位,虽然目前力量还比较薄弱,但是已经显示了世界科学向多极方向发展的趋势.文章从国际论文发表、博士培养、学术和研究人员流动、国际科学合作四方面分析了科学多极化发展趋势.文章还在分析中国在科学多极化中的基本特征或不足基础上,对增强中国在世界科学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生态承载力分析--以大连市为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简要介绍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对大连市2002年生态足迹及其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通过盈亏平衡分析以及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的比较分析,讨论了大连市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