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经济学   3篇
农业经济   1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旨在依据区域农业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和功能定位,按照"生态红线"和"底线约束"的要求,明确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强化农业产业准入门槛,加强区域资源管护和生态治理。[方法]以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为研究对象,在综合考虑农业资源承载力、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基础上,剖析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背景、意义及其内涵,基于"减规模、转方式、控规模、退出生产"要求探讨负面清单编制原则以及禁止类、限制类农业产业目录与管控条件的编制方法,重点分析农业资源超载、生态环境退化典型区域的农业产业发展管控对策。[结果](1)在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区,实施节水保水型耕作方式,限制冬小麦种植面积;(2)在中—重度重金属污染区实施3~5年休耕,在轻微—轻度重金属污染区域,实施清洁去污型休耕模式,优先种植生物量高、吸收积累作用强的富集型植物;(3)在长江中下游传统双季稻主产区,适度调减双季稻田,实施"双改单",控制水网密集区生猪、奶牛养殖规模;(4)在生态严重退化区,实行生态修复型休耕,种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护耕作层的植物;(5)在东北黑土区,适度调减水稻种植面积,增加食用大豆生产,推进种养结合;(6)在生态保护发展区,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和舍饲半舍饲。[结论]采取开展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编制试点、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制度建设等措施保障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路边站"农产品销售网点,是日本利用公路停车加油与休憩场所设立的农产品营销场所,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地产地消"组织形式,截止2015年,日本登记在册的路边站已达1 079所。文章深入剖析了日本路边站式"地产地消"流通方式发展背景、功能、类型,认为路边站在实现新鲜农产品与消费者的对接、增加就业与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培育地方农产品品牌与保障农产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发挥我国路网优势,大力发展路边站式农产品经营网点;鼓励特色农产品生产,打造地理标志性农产品;以旅游业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元化农产品流通方式,加强农产品质量管控。  相似文献   
3.
城市边缘区土地权属变化分析——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剧烈,权属变化明显。大兴区作为北京市城市边缘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土地权属变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文以其为例,分析城市边缘区土地权属变化情况:在强度变化上,国有未利用地变化最为强烈,集体农用地变化最为微弱;在空间变化上,国有建设用地对北京市相同地类空间变化的影响最大,而集体农用地影响最小。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经济发展、城市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三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太中银铁路东起山西榆次,西至宁夏银川和中卫,途经3省7市,是连接我国西北至华北的一条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通道.铁路的建成通车将通过改善沿线交通条件极大地推动沿线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本文在分析太中银铁路沿线城市化发展的意义,沿线区域概况以及城市化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未来沿线区域城市化发展的演化机制,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文章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背景下,探讨推进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的路径。方法 在梳理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基础上,剖析流域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挑战、机遇,探讨促进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思路和推进路径。结果 近年来,黄河流域农业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农林牧渔结构稳定,主要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增,农业产业特色突出,农村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但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水土资源压力较大,部分区域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制约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结论 面对国内外发展新机遇,加快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应加强生态保护,将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探索不同生态类型区农业发展重点;推行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实施全产业链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构建乡村绿色发展体系;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围绕黄河流域农业产业技术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绿色农田试点示范建设,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为主,探索黄河流域不同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探寻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支撑。  相似文献   
6.
日本与欧美农业环境支持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政策中与环境相关的支付政策越来越多。发达国家将WTO绿箱政策、农业直接支付政策与农业环境支持政策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也可以加深消费者对相关政策的理解与支持,同时从产业链的上游解决食品安全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欧盟的Greening政策和日本实施的农业直接支付政策均以农户遵守农药化肥及农业废弃物处理的相关规范为前提,通过合理使用肥料及各种防治措施从不同程度上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及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并由此获取政府的支持。文章通过对发达国家,特别是与中国农业形态类似的日本农业环境政策取向的分析及与欧美相关政策比较分析,认为中国首先应该完善循环农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以及明确其应遵守的基本义务,对采取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的农民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7.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边缘区是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快的地区,分析其土地利用结构,掌握土地利用现状特征,了解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对合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促进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2006年北京市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利用多种数学模型分析大兴区土地利用结构特点,探讨其存在问题及土地合理利用建议。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土地利用呈现“北城南乡”格局,具有明显城市边缘区特点;土地整体功能较强,但区域间土地利用结构不均衡,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后备资源不足。  相似文献   
8.
1972年7月23日,美国发射世界上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陆地卫星-1”号,开创了从空间勘测地球资源和监测自然环境变化的新纪元,为地球资源与环境的动态变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信息源以及新技术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成为进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种养结合有利于促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进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当前确定区域种养的匹配问题是发展种养结合的关键。[方法]文章根据农田氮养分平衡理论,基于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就地就近利用的原则,结合种植和养殖业年度统计数据,利用修正的氮养分平衡法估算舒兰市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并分析全市各乡镇的种养平衡状况。[结果]2015年舒兰市单位农用地面积的实际畜禽养殖量为17.3头/hm~2(猪当量),理论估算出的单位农用地面积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为14.6头/hm~2(猪当量),实际畜禽养殖量已经超出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的上限;在17个乡镇中,有8个乡镇的实际养殖量还没有达到畜禽环境承载力的上限;如果考虑到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可销往外地的情况,当全市有20%的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就能实现全市的种养平衡。[结论]在将来县域发展种养结合过程中,通过发展有机肥产业是缓解实际畜禽养殖量超出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上限的可行办法,同时,应加强各乡镇的种养匹配的量化估算,科学规划各乡镇种植与养殖结构使之实现种养平衡,减少因种养不匹配带来的环境承载力负荷过大的问题。研究结果为舒兰市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为"南畜北移"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对推动县域农业绿色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日韩农田建设做法及对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粮食产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重大举措,是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此宏观背景下,探讨促进我国农田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持续有效发展的政策建议。[方法]结合日本、韩国典型区域农田建设案例,梳理日韩两国农田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探讨推进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措施。[结果]日本、韩国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农田建设做法、经验值得借鉴。日本农田建设主要措施包括完善的法律规章保障和标准体系;政府重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大,水利建设优先;兼顾多发利益,监管并举。韩国农田建设任务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中央政府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农田建设与国土区划和规模经营紧密结合。[结论]农田建设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自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传统农耕文明、农户心理及村庄治理等多个方面。我国农田建设需要以制度建设为支撑,以规划为约束,建立系统的农田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强调规划的严肃性和执行力,确保建设活动不脱离规划要求;以统一监管为前提,以标准体系建设为切入点,提升农田建设管理效能,根据农田建设任务、成本变化等因素,动态调整完善建设内容和投资标准,提高建设成效和资金使用管理效率;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创新投入模式,大力推进发行地方债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指标跨区域调剂收入投入、利用外资投入等工作,切实加大农田建设投入力度;以信息化为重点,以数字化和智慧化为突破,提高农田建设管理水平,努力实现农田建设产学研有机结合,促进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