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5篇
综合类   5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8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了定量分析山东省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实现基本现代化时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承载力,文章通过构建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承载力指标体系,在对山东省有关单项要素的总量进行预测以及拟定人均占有量标准的基础上,测算届时各要素的人口承载量;对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人口承载力进行估算,并对人口承载力的盈余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水平下,山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口承载力在高方案时均有盈余,但盈余量较少。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总运费最小化原则,以用户空间数据库为背景建立了针对多个配送中心的选址优化模型。为了对选址优化模型求解,提出了一种变异粒子群算法。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对山东省区域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所得结果符合山东省实际情况,表明文章提出的选址优化方法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人口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应用实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城市化人口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应用实例李新运,张晓青,吴玉林(山东师范大学,济南250014)近20多年来,人们先后建立了多个城市化人口动态模型,其中比较著名的是考虑城乡人口增长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Keyfitz模型,处理城乡人口自然增长和双向迁移的R...  相似文献   
5.
为了定量研究人口变化对经济增长究竟有多大程度的影响,分别采用系统动力学和扩展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人口数量控制和人口素质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详细介绍了模型的构建和贡献率的测算过程,并以济南市为例,分1978-1990年、1978-2000年、1978-2011年三个时间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数量的控制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显著的,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贡献率呈增长的趋势.参照已有研究和济南市人口经济发展状况,研究结果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6.
围绕蓝色经济区科技创新人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变量,利用2002-2014年相关数据,对各变量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构建基于经济意义的SVAR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探讨科技创新人才对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及贡献程度。结果表明,蓝色经济区科技创新人才与经济发展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科技创新人才对经济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作用存在滞后期且效果不明显。因此,政府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成果产出及成果转化,以充分发挥蓝色经济区科技创新的人才优势。  相似文献   
7.
根据总运费最小化原则,以用户空间数据库为背景建立了针对两级配送中心的选址优化模型。为了对选址优化模型求解,提出了一种变异粒子群算法。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对山东省区域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所得结果符合山东省实际情况,表明本文提出的选址优化方法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9.
山东省城市体系分形特征及规模结构预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李新运  李望 《经济地理》1997,17(1):60-64
城市体系是一组地域上邻近、功能上分工、规模上分等的城市群体、它们通过物资、人员、资金和信息的内部流动与外界的开放作用维持其正常运作和有序性。以往的研究表明、城市体系的人口及经济规模的等级分布符合一些数学模型、如柏克曼(M·J·Beckman)的城市和市场区等级序列、帕莱托(Pareto)分布及齐夫(G.k.ZIPf)的等级规模分布等模型,它们可为地区或国家的城市体系规划和布局、以改善其合理性、提高整体经济社会效益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在对城市等级规模分布模型的参数进行实质性解释时.却遇到了很大困难。最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方法研究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因果关系及互动效应;建立了成分数据预测模型,对我国2014-2020年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了预测;通过计算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就业弹性,对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和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我国三次产业产值与其就业量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第二、三产业产值的增长能带动该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预测期内,我国第一、二产业产值比重稳中有降,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依然不协调。因此,我国今后发展的重点仍在第二、三产业,尤其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利用第二、三产业对劳动的吸纳能力来增加就业、促进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