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6篇
财政金融   2篇
工业经济   11篇
计划管理   21篇
经济学   49篇
综合类   5篇
旅游经济   6篇
贸易经济   7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39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42 毫秒
1.
西部开发所面临的资金约束是众多学者讨论的问题。如何改善投资环境是问题的关键。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的空间格局、劳动力要素、资源禀赋、优惠政策 ,找出了外部资金没能大量涌往西部地区的症结所在 ,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改善“空间格局不经济状况”、发挥比较优势、建立合理的转移支付、推行投资自由化等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正经历深刻变革,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土空间规划逐步成为践行生态文明的重要工具.以生态文明为基点,从国土空间规划的价值取向理论、国土空间规划空间理论、国土空间规划程序性理论、国土空间规划四"部门"治理理论四方面来建构生态文明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提出:(1)生态文明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价值取向包含生态文明、以人民为中心及公平正义,这就要求国土空间规划以实现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既能满足对自然资源干扰最小、对生态环境最友好,又能公平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基准.(2)国土空间规划的对象是人与自然的耦合系统,国土空间规划的本质是对人与自然的活动在时空上的统筹优化安排.(3)国土空间规划是扩大实质性民主、践行生态文明的过程.(4)国土空间规划要构建"自然—政府—市场—社会"四"部门"相互促进、互补、嵌套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环渤海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两大经济核心地区,前者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五省市,面积52.11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的5.43%,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7.48%;后者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五省市,面积49.68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的5.18%,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9.45%。改革开放之始,环渤海地  相似文献   
4.
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为基本理论框架,对我国各省区专业化水平、制造业各行业的集中程度和整个制造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993—2003年间我国各省份的专业化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制造业大部分行业集中程度提高,整个制造业集聚程度上升。在制造业各行业集中程度和整个制造业集聚程度的测算中,引入SP指数,结果显示这一指标的引进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重渡沟"景区公司+农户"的旅游产业组织模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翁瑾  杨开忠 《经济经纬》2004,(1):135-138
重渡沟"景区公司 农户"模式是一种基于农村社区的旅游产业组织方式,其本质就是互补品生产企业在不涉及产权的情况下,在经营层面上实现的一体化,是旅游目的地内部具有地方政府背景和主导地位的景区开发管理公司为实现地方旅游业持续发展而作出的必然选择。公司对农家旅馆的低价格定价、质量管理以及对农家旅馆市场的垄断都是对产权缺失的一种弥补。"景区公司 农户"模式有效地约束了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保证了旅游目的地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引入动态外部经济的实证研究方法,分别利用1993-2003年我国各省份制造业20个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就业人数、资本存量数据,以检验我国各地区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的作用。利用不同的数据集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共通的结论是初始产业规模对产业发展有正向作用、产业的竞争程度有利于产业的发展。对于专业化和多样化水平,利用产出数据的回归结果显示专业化于某一产业不利于该产业的发展、多样化水平的影响不显著,而利用就业数据的回归结果显示专业化的影响不显著而多样化有利于产业的发展。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利用产出数据的分析应更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7.
集聚经济的六类模型:一个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导致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机制是多种多样的,从经济活动不同的集聚机制出发可以构建不同的集聚经济模型。本文根据不同模型建模的方法及其反映的集聚机制的区别,将现有集聚经济模型划分为六类,即:将外部规模经济视为“黑匣子”的集聚经济模型、基于知识外溢的集聚经济模型、基于消费者多样性偏好的集聚经济模型、基于中间投入品的集聚经济模型、基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的集聚经济模型、基于消费过程中不完全信息的集聚经济模型。文章介绍各类模型的研究进展和模型的基本框架,反映了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及其相关学科对经济集聚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镇化是影响世界的重要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35年来,高速城镇化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使5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实现了年均10%的经济增长,由低收入国家跨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并正在快速地迈向高收入国家,其中,沿海地区绝大多数省市已经进入高收入国家和地区行列.同时,我国城镇化避免了大范围失业、贫困和出现贫民窟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区域经济差异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详细综述和分析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中国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成因以及解决措施和政策后认为,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细致,但是在制度和历史文化等难以量化的因素上的定量化分析和研究还相当匮乏;提出要使用新的研究方法对区域经济差异的构成和缘由进行分解,或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框架下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区域产业转移在当前中国经济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角色,是中国区域经济缩小区际差距、提升产业水平的一个必要举措,是弥补以往发展模式弊端的一项积极经济行为。本文从多种视角对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在理论上,重点从驱动力影响因素视角、国际产业转移模式视角和区域产业分工升级视角对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文献进行论述;在实证上,重点综述了使用不同方法、不同地域层面数据、选取不同变量进行的产业转移实证研究。文章介绍的产业转移各类理论研究进展和模型的基本框架,反映了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及其相关学科对产业转移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