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3篇
综合类   2篇
贸易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8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整个飞船是自主研制的,里面绝大多数的仪器和系统都是中国人自己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认为,此次载人航天能够实现低成本,与技术自主创新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经贸导刊》2000,(4):5-5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预测了中国21世纪的八大趋势:一是到2050年,中国能源结构将变为煤电、水电、核电各自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二是到2050年,中国已建成速度达500公里/小时的高速铁路网络,并且修建时速达700公里/小时,由北京到巴黎的超高速磁浮列车。三是城市交通将普遍建成有线电车加半磁浮电车的大型公共交通网络。  相似文献   
3.
提起何祚麻,在科技界可谓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近年来,他对伪科学的痛斥和对新能源的倡导使之成为“出镜率”最高的新闻人物。一向都“敢怒”、“敢言”的何祚庥往往可以一针见血的找出问题的关键,也正是因为他这样的个性.让人们既敬之.也畏之。  相似文献   
4.
何祚庥院士一直是公众眼中的新闻人物,而这是本刊记者第二次采访他。2006年底第一次采访时,何院士对高新区发展的高谈阔论言犹在耳。再次联系,何院士依然非常爽快,并就26位专家提给国务院的联名信被摩光这一事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以及未来我国汽车能源的判断等,如此富于思想性的交流,让记者感到着实地上了一课。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除了讨论汽车氢能源,何祚庥院士更多地谈到解决石油短缺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电动机车。他的表迭很直接,或许会让在场的人觉得近乎“偏激”,但他所表露的神态让记者真切地体会到一位老专家对中国汽车能源的坦诚与贡任。  相似文献   
5.
洪鸿 《中国工商》2003,(7):179-179
中国的城市交通未来向何处发展?诸多专家各有高论。但是有两种论调是大相径庭的:一种是寄希望于中国多发展轿车.让轿车成为代步工具;一种是以科学院院士何祚庥为代表的学者.直截了当地否定小轿车大规模进入家庭,而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磁浮列车和电动汽车。  相似文献   
6.
杨帆 《科学决策》2006,(2):52-53
近期关于我国GDP与资源的关系问题,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争论起源于何祚庥在2005年8月份的言论。  相似文献   
7.
金典 《大众商务》2007,(9):51-52
“林妹妹”陈晓旭之死,再次引爆“中医存废”大讨论 2007年5月29日,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有“反伪斗士”之称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在南宁放言:“陈晓旭就是被中医害死的!”何祚庥还声称:“中医90%是糟粕,10%是精华!”[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何祚庥,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早期从事粒子理论、原子弹和氢弹理论的研究。关注科学领域中的哲学问题,建国后较早开展并推动我国科学方法论的研究。近期集中研究了我国的能源问题,特别是对太阳能利用的新发展,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科学是什么?美国的科学家库恩(T.Kuhn,1922年-1997年)曾在一本《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年出版)的书中做过解释。他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不是简单的实验证实、证伪的问题。因为逻辑经验论的看法,科学就是不断地证实。证实的东西就是真理,证实的东西就不断地积累。  相似文献   
10.
《宁波经济》2006,(7):3-4
何祚庥简历:1927年生于上海,原籍安徽望江。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曾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协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早期从事粒子理论、原子弹和氢弹理论的研究。关注科学领域中的哲学问题,是建国后我国科学方法论研究事业的早期开拓者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