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26篇
工业经济   10篇
计划管理   62篇
经济学   29篇
综合类   89篇
运输经济   4篇
贸易经济   68篇
农业经济   7篇
经济概况   74篇
信息产业经济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文化与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英美两国的不同文化历史背景造成了英语和美语之间的较大差异,尤其表现在语音、语调、用词方面.尽管美语是英语的一个分支,但在美语当中存在着英国人所不能理解的语法现象、词语搭配及习语和俚语的差异,反之亦然.此种语言现象的存在,为我国的英语教学提供了许多有益的范例.  相似文献   
2.
广告语言在为商品做广告的同时也是在为我们的语言做广告,因此,要用好我们的语言,遵循广告语言的写作要求。  相似文献   
3.
抗文生  张玮 《发展》2008,(3):121-122
当媒体传播进入信源论时代,DV已经突破原始定义,由一个单纯的技术名词转化成一个具有多元意味的词语,在社会诸多领域渗透并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DV作为影响大众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探讨DV大众信息传播的社会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齐民要术》札记三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阚绪良 《中国农史》2003,22(4):38-40
本文讨论《齐民要术》三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别”字放在名词之后表“每”,较早见于本书,可补《汉语大词典》之缺。有学者讨论“枨”字源流,漏列“掌”字,此字见于本书,可补遗缺。“伤”字放在形容词之前形容程度深,《汉语大词典》举例为唐宋,本书用例可将此字产生的时间提前至南北朝。  相似文献   
5.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相当数量的由颜色组成的表达方式。由于不同的民族化背景,颜色词对人们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从红“red”,黄“yellow”,蓝“blue”,白“whie”,黑“black”,绿“green”这些基本颜色词入手,去把握颜色词不同的社会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人类社会和语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虚拟环境中的言语行为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和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的学术亮点,受到学术界普遍的关注。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在互联网上出现的中英文网络词语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海派文化是指一种产生于近代以后的上海城市之中,具有较为鲜明的开放性、兼容性与创新性特点的区域文化形式,这种文化形式最为典型地反映了上海这一独特的工商业大都市在文化风格上的特点与个性."海派"一词,最早渊源于晚清上海绘画中的"海上画派"和京剧中的"海派京剧",后来,这个词语的内涵有了扩展和延伸,被用来特指具有上海城市风格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8.
李醍 《活力》2005,(4):170-170
一、从照应、成分从缺、语境看篇章的语义连贯1.照应 照应,是指用某个词语来对上文出现的照应对象相呼应,从而使篇章中各句联系起来。即当某一地点、处所在篇章的某一处再次出现时,篇章的构建者可以采用某种词语。在处所词运用当中主要采用方位词或代词指示照应上文出现的地点、处所。  相似文献   
9.
网络流行语是信息社会网络发展的产物,这些新词语有的言简意赅,有的一针见血,有很高的表现力。不过,也有一些网络流行语存在着低俗、消极的成分。面对不断涌现出来的网络新词,在接受的同时还要注意抵制不健康的新词语,创造良好的网络流行语言环境。本文主要是从谐音,拼音缩写,象形动作,英文缩写以及数字等几方面来分析网络新词的流行原因、出处和渊源。  相似文献   
10.
人类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决定着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周围世界的基础,另一方面,隐喻和转喻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概念的途径。因此,本文采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探讨了中日"手「手」"在人体隐喻化方面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