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0篇
工业经济   3篇
计划管理   16篇
经济学   20篇
综合类   3篇
贸易经济   24篇
农业经济   7篇
经济概况   16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当前中国经济状况既非凯恩斯和国内理论界主流派观点所解释的有效需求不足下的过剩经济,又不同于科尔内所阐述的体制型短缺经济,也没于一般的市场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状态,而是一种处于转型期无效供给过多掩盖下的有效供给不足与体制型短缺并存,即隐性短缺与显性短缺并存的二元短缺型经济.  相似文献   
3.
"双过剩"下国有银行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产能过剩及其度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短缺经济日益过渡到过剩经济。产能过剩成为经济生活的常态和最重要表现。产能过剩根据程度不同,可以分为适度产能过剩、严重产能过剩和经济危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产能过剩是大多数行业的正常现象,比如美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长期保持在70%-90%之间;严重产能过剩则是该行业严重供过于求,产品库存增加,设备利用率下降,价格大幅回落,企业利润下降,亏损增加,严重产能过剩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信贷风险;经济危机则是全社会普遍的产能过剩扩张到经济无法承受的程度后,…  相似文献   
4.
罗军 《经济前沿》2011,(2):131-140
2005年以后,中国结束了长达50多年的短缺经济,进入产能过剩与资源约束为主的新短缺经济阶段,主要体现为"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生产能力双过剩"和"资源性生产要素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双短缺"并存。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从短缺经济——后短缺经济——新短缺经济的演化过程。第一,1978-1996年,短缺经济阶段,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双短缺;第二,1996-2005年,后短缺阶段,主要表现为生活资料基本过剩,而生产资料存在短缺和不足;第三,2005年以后,新短缺经济阶段,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双过剩",资源约束与市场约束"双约束"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去年9月,我到波兰克拉科夫的第二天,在旅游问讯处拿到一份小资料,是由当地的旅行社组织的“共产主义一日游”项目,价格60欧元,内容包括参观位于城北的工人宿舍、在“牛奶吧”吃一顿地道的波兰菜肴——也就是体验一下“大锅饭”、驾驶波兰自产的轿车“波罗乃兹”兜一圈风。这个“共产主义一日游”的广告语是:“您能想象成千上万个波兰人半夜起来排队就是为了购买一包手纸吗?您能想象几个月不吃肉的滋味吗?……”这些广告语对那些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旅行者自然很有号召力,对我这样一个从短缺经济走来的中国人来说,自然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不过参观完毕,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加入WTO,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化道路已是必然趋势。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发源地,被誉为“民营之都”,曾以“温州模式”闻名全国。温州模式是在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短缺经济和“卖方市场”中产生和发展的,具有“产权清晰、内源积累、区际贸易”的特点,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向式”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8.
本文分析了孟加拉国的宏观经济基础,认为孟加拉国人民生活的贫困凸显了小额信贷资金的重要性,其高度集中的土地私有制度导致的巨大生存压力决定了借贷主体的高努力性和小额信贷资金的多用途性,而全国性的短缺经济形势则保证了小额信贷资金使用的收益性,三个方面的经济条件促成了该国GB小额信贷的成功发展;指出了当前中国的过剩经济形势和土地均包制度与孟加拉国有着本质上的区剐,并提出了对发展中国小额信贷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侯建辉 《企业活力》2008,(11):34-35
<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告别短缺经济,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消费者已经从非常关注产品的价格,转向了关注产品的质量、品牌等方面,整个国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小企业在人力、财力和物力及规模、实力等方面都无法和大企业抗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立正确的营销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