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7篇
工业经济   3篇
计划管理   11篇
经济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运输经济   3篇
贸易经济   19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2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耿军其人一如其电影:生动、诙谐,却毫不放弃抓住每个细节处表达思想。他从自身生活经历、生活环境中汲取了绝大部分灵感,其经历也明显不同于这个时代大多数影像工作者。在家乡黑龙江鹤岗读完中专后,一头跌入社会的他当过矿工,经历了电视广告给小城里年轻人带来的冲击,赋闲时开始动笔、写了第一个剧本《画圈》。不到二十岁便半欺半瞒着家人去了北京,推销过速冻饺子、做过宾馆服务生、与朋友开过台球厅,囊中羞涩的日子里,更广泛地接触了中国当代文学。此后,广告公司、杂志社、电视台……社会一点点在他面前展开书卷。从打工仔到独立电影人,耿军注定不走平凡路。  相似文献   
2.
《国土经济》2005,(6):6-6
下面是近年来几位“著名”贪官的“经典语录”,不仅“搞笑,甚至还有些“哲理”。  相似文献   
3.
刘宝红 《中国企业家》2007,(14):122-122
有人说中国互联网有媒体情结,病态地追逐流量,所以应用型网站很难做起来。我不禁联想到,几千年来国人在旧王朝疯狂兼并土地、新王朝分田分地的恶性循环。我听到最黑色幽默的事是: 1949年国民党从大陆溃败,一位清白的、读书人出身的官员兴起了陶渊明式的退隐念头,用多年的官俸积蓄在乡下购置田产,土改时成分定为地主,给毙了!尽管他没有血债。  相似文献   
4.
《西藏旅游》2014,(5):16-17
简短,机智,一语惊人的“神回复”经常让人意犹未尽。“神回复”的热潮兴起于央视曾经做的一次调查采访节目。记者随机询问一个路人:“您幸福吗?”。其中有一位大爷的’回复是:“我姓曾”。一时间这种略带黑色幽默的“神回复”风靡网络。“神回复”没有统一的定义,可以是搞笑的,内涵的,也可以是富有创意和想象力的。我们来一起瞧瞧那些在《西藏旅游》新浪官方微博上出现的“神回复”。  相似文献   
5.
"疯狂"是宁浩的一大标签,令观众最为疯狂的无疑是巧合到夸张的情节,正是这种多线索叙事结构让平淡无奇的社会事件变得荒诞,或者说让人们意识到,原来这些貌似无奇的场景其实都是这个荒诞世界的表现。而这种黑色幽默式的荒诞,却着实彰显了宁浩剧作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6.
请别再作孽     
肖亚洲 《现代商业》2011,(13):56-57
继双汇"瘦肉精事件"之后,又一家作孽的名企——鲁能集团被媒体拉出来"示众"。这一次不是在食品中"下毒",而是荼毒、戕害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张璐 《黑河学刊》2009,(1):65-67
马拉默德以悲剧的精神渗透人生,又以喜剧的精神超脱人生。作品中的反英雄形象表现了处在生活重压下的现代美国犹太人的精神世界,犹太传统价值、理想的失落。他运用反讽的技巧将严肃的悲剧性主题作了滑稽幽默的处理。在传统犹太幽默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了黑色幽默文学的手法,打破了传统的悲剧和喜剧的界限,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使不幸和痛苦成为嘲弄的对象,反讽技巧的运用和对反英雄的塑造是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刘道勤 《中国储运》2011,(4):118-119
河南高速天价逃费尚未审结,广州高速天价拯救再生事端。“按倒葫芦起来瓢”,乱象丛生的中国高速公路接二连三地给国人制造着黑色幽默,借乎填补“央视春晚”针砭时弊之不足。而高速救援的趁难打劫旱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情,被媒体曝光的也不乏先例。  相似文献   
9.
2010年作为贺岁档的《让子弹飞》在票房和口碑上的巨大成功,让姜文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光影的世界里,姜文固执地表达着他独特的个人情怀。作为一个具有强烈个人符号的电影作者,姜文在其所执导的四部电影中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对黑色幽默的钟爱。本文以其电影为个案,探讨黑色幽默在影片中如何传达出姜文观察世界、表达世界的独特方式以及在这种方式之下所隐藏的迷人的个人特质。  相似文献   
10.
按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除非有特殊情况,一般不愿意向别人借钱,然而这几年情况有很大改变。前几年,我遇到一个杀熟的朋友。其实平时接触也不算太密切,偶尔遇到,据说他在搞一个大工程,眼看就要发大财。过了几天,该朋友给我打电话,说有急事,手头临时缺几千块钱,问我能否救个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