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3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运输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7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傅琳琳 《魅力中国》2014,(10):72-72
本文旨在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不同年龄层南乐专业学者及爱好者、媒体等群体对南音乐舞这一创新表演形式的态度,从而分析南音乐舞的受众影响力,由此提出笔者对南音乐舞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周期政 《嘉兴学院学报》2010,22(4):58-62,145
唐代至为繁荣的乐舞艺术,创造了丰富的曲调,曲调的丰富自然要求有与之配合的歌辞,这就大大推动了歌辞的生产。而同一曲调下大量不同的歌辞,即"声同词异"的现象与士大夫崇尚新词的风气,又进一步丰富了歌辞创作。乐舞活动与文学活动关系密切,除了直接生产歌辞外,还催生了大量的诗歌,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相似文献   
3.
王龚雪 《魅力中国》2009,(20):170-171
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一部分,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对我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无论我们是否肯定它,它都已经影响了我们的舞蹈世界。它对深层哲理的挖掘,对自我的突现都不自觉的反映在中国现、当代舞蹈的脚脚落落。本文从现代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出发简要的论述了现代主义与中国乐舞思想的碰撞以及对中国当代舞蹈的创作、教育及舞蹈动作语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舞蹈种类繁多,虽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舞种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和色调,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共同的神韵和风貌。"字舞"在我国的续存历史很长,但清以后就消失了。它曾是封建社会一个重要而华贵的舞种,研究它,认识它,在当今也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走读拜城     
亚楠 《大陆桥视野》2007,(11):52-54
在我心里,拜城是一个遥远而又神秘的小城。那一年去喀什开会,途经拜城县域时,也曾想着进县城看看。然而,由于时间太紧,只好作罢。朝拜城挥一挥手,就这么悄悄地走了.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当时并没觉着有什么,走了便走了,没什么好牵挂的。可是,之后的遗憾,就像影子一样跟随着我.总也挥之不去。我明白,拜城已经在我心中扎下根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特定的文化现象是由特定的地域民众所创造的.楚文化中巫傩祭祀宗教活动,影响着这块神奇的土地和憨实耐劳的老百姓生活,探求挖掘其中的奥秘有着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乐舞,一种能反映人类内心情感世界的艺术活动,其所表达的意蕴与情怀,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成为整个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本文试通过对古代乐舞的有关阐述。从社会制度层面阐述乐舞在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功能性及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一个青春洋溢、生命勃发的时代,是一个将人的创造力挥洒得五彩缤纷、张扬得淋漓尽致的时代。唐代文化辉煌成果得益于唐代的文化开放政策,唐代统治者以空前的热情与自信开拓疆域,解放思想和意识形态,这种开明文化政策和开放的社会生活,使唐代文化在宽松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最终成就了光耀千古的文化伟业。  相似文献   
9.
黄泥鼓乐舞是瑶族传统祭祀仪式“跳盘皇”的主要乐舞。通过实地调查,不仅揭示该乐舞在当代“信仰”与“消费”的互动和妥协中分化成“仪式”与“展演”两种性质的音乐事项,亦阐释经过“再生产”成为舞台艺术时,瑶族如何处理仪式乐舞的信仰禁忌。  相似文献   
10.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为解决外宾“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文化生活匮乏的“盲点”,陕西省歌舞团组织专家,通过广泛搜集唐代乐舞资料、采风、论证设计和创作,潜心进行学术研究和艺术再创造,精心打造了《仿唐乐舞》,作为我国文艺舞台最早的一台仿古乐舞精品,创演时呈现的唐代最著名的舞蹈和乐曲,全部有文物史料可考,有唐代壁画印证,有西安鼓乐、敦煌曲谱唐代音乐活化石比照,具有最大程度的“仿唐”艺术真实性,编舞和配乐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展现了唐代舞蹈辉煌、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使中外观众“完全沉浸在唐代乐舞艺术之中,回到了1200年前的唐代”。甫一面世,即赢得了国内外广大观众和专家学者的赞誉,长盛不衰,成为陕西旅游节目中必不可少的重头戏和国外旅游专业指南固定内容,并作为政府间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