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计划管理   8篇
经济学   1篇
贸易经济   2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1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7.7%,这是国家统计局1月20日公布的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该数值与上年持平,也与许多经济学家此前预测的一致。如何总结刚刚过去的2013年?2014年经济发展应该注意哪些要素?会呈现什么样的趋势?近日,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厉以宁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认为":我相信2014年经济会是乐观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工会财会》2013,(11):44-44
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我国就有许多关于理财的谚语,现在品来,充满哲理。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责,当了家,方知这居家过日子的学问大。一件衣服新时穿三年,旧了再穿三年,破烂后缝缝补补将就着还能穿三年。这样艰苦朴素型的理财方式,对于大钱挣不来、小钱看不见的人们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小到一双袜子、一块毛巾,  相似文献   
3.
中国商界     
悉数抠门的富豪,他们不是不舍的花钱,两是有的人依然保持着创业前艰苦朴素的传统,有的人是“较真儿”。不论怎样,对富豪来说,奢华无罪,抠门更加光荣  相似文献   
4.
美国教育学者阿迪斯·瓦特曼曾说过,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德育的基础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等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而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5.
7.7%,这是国家统计局1月20日公布的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该数值与上年持平,也与许多经济学家此前预测的一致。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财会》2001,(A03):74-76
几年来,我局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根据局党组制定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机关良好形象工程实施方案》,积极开展以“创优质服务、优良作风、优美环境的文明机关,做人民满意的公仆”为主题的三优一满意活动,通过建设“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创造秩序井然、艰苦朴素、整洁卫生、文明和谐的良好机关工作环境,树立了“廉洁、高效、务实、文明”的良好机关形象。  相似文献   
7.
贾冬梅  张春霞 《活力》2012,(21):42-42
有人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学生没必要进行艰苦朴素教育了.我认为这种说法不正确.眼下就有一些现象应值得我们重视,一些学生忘记了艰苦朴素,在生活上比享受、摆阔气、大把地花钱毫不在乎.这些现象虽然只存在于少数学生中,但也足以给我们敲响警钟.正可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必须及时的阻止这种不良风气的形成.使攀比浪费现象无法在校园蔓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这些现象都在提醒我们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艰苦朴素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中国总会计师》2006,(7):79-79
有人说越有钱的人越抠门.按照这种逻辑.那么.国内外的顶级富豪一定也是世界上顶级的吝啬鬼。悉数抠门的富豪.他们也不是不合得花钱.而是有的人依然保持着创业前艰苦朴素的传统.有的人则“较真儿”。  相似文献   
9.
我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从小就对我进行艰苦朴素的教育。我的袜子破了一个洞,他们就教会我怎样补袜子,如果衣服不小心划破了,就让我补衣服。还对我讲周总理的衬衫都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让我一定要把艰苦朴素的精神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只要儿子打电话回家,十有八九是要钱。 儿子自小在蜜罐里泡大,从不知艰苦朴素为何物。好在脑瓜子聪明,念书还行,大学毕业后顺利地在一家设计公司谋了份设计师的工作,虽然作息时间不规律,工资还不算低,底薪一千加上提成有时能拿到两三千,在省城算高薪了。可是这小子每个月都会把钱花个精光,还经常打电话向家里敲诈勒索,什么过生日请同事们吃饭啊,上司结婚送礼啊.周未去旅游啊,借口和理由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一次公司举行唱歌比赛,他得了个一等奖,同事要他请客,他就向我索要四百块钱的‘‘紧急救灾款”。钱是给了,但我正告他说:“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钱,你已经不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未成年人,你有能力也有责任生活自理了!”儿子嘴上是答应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