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107篇
工业经济   30篇
计划管理   74篇
经济学   179篇
综合类   65篇
运输经济   6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370篇
农业经济   22篇
经济概况   1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机构投资者与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作为企业经营的重要资本来源和制度保障,势必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重要影响。以我国沪深两市战略性新兴上市企业2010-2015年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对异质机构持股、政府补贴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机构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没有显著影响,政府补贴可以促进机构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尤其是实质性技术创新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基金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券商持股与QFII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分别存在不显著和显著正向影响;政府补贴能够降低基金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负向影响,有效促进基金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并通过调节作用促进券商持股和QFII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更加显著的正向效应;政府补贴对基金持股与企业非实质性技术创新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更加显著,对券商持股和QFII持股与企业实质性技术创新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2.
This paper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export product diversification on overall export quality in a panel data set of 115 countries from 1970 to 2010. It uses the data sets of the overall export quality and three export diversification measures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the extensive margin (variation in the number of new products exported), the intensive margin (variation in export values among existing exports), and the overall (Theil) index. It finds that export quality has only been increasing with a higher variation in export values among existing exports in low- and lower-middle-income countries. It also observes that export quality has been increasing with both a higher variation in export values among existing exports and new products exported in upper-middle- and high-income countries. The results are robust to the changing measures of controls in the benchmark model, the inclusion of many other controls; i.e. various measures of globalization, country size, factor endowments, macroeconomic stance, etc., and the exclusion of outliers.  相似文献   
3.
出口、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的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是一国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两种重要模式,本文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来分析企业对这两种进入模式的选择问题。本文将企业异质性引入模型分析,同时将企业的R&D活动作为内生变量来进行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中国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波动与出口:一个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中外文献已经对发达国家间的汇率波动与贸易之间的关系做了很多相关分析,但就汇率波动与贸易之间的关系没有取得一致性的结论。本文利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针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波动与出口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结论是:汇率波动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但对某些新兴市场国家出口的影响并不明显,其影响程度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规模和开放度的差异而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我国1996~2003年17个制造业对16个OECD国家的出口贸易面板数据以及1997年和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实证检验了我国出口贸易企业的水平链接溢出效应和后向链接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出口贸易企业通过向上游产业的非出口部门企业购买中间产品和服务产生了积极的后向链接溢出效应,而出口贸易企业的水平链接溢出效应并不明显。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的后向链接溢出主要来自于对美国和其他14个OECD国家的出口贸易企业。  相似文献   
6.
汇率波动率与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研究汇率波动率对中国向三个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欧盟和日本出口的影响。通过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非因果检验等方法估计变量间长短期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向美国和欧盟的实际出口与实际汇率波动率存在长期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中国向日本的出口与汇率波动率无关。短期内汇率波动率只影响中国向美国的出口,对向欧盟和日本的出口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特别是“走出去”战略提出以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大规模出现的时期正是我国出口贸易发展面临重重困难的时期,出口发展的速度与效益不成比例、大规模低成本扩张遭遇到越来越多的反倾销等贸易壁垒、出口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等问题对我国出口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而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一种替代手段,对我国出口规模的扩大、产品科技含量的提升、贸易利益的合理分成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及时制定协调的贸易与投资发展政策,以对外直接投资带动我国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针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现状,采用显性比较优势分析中国农产品的优势,以及CAFTA的建立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就如何扩大中国农产品出口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发展很快,而外资企业出口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较大,如何充分利用外资来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良性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浙江省为例,从外资企业出口的现状分析出发。阐述了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出口贸易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性,提出了进一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出口贸易更快更好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0.
Should government subsidize R&D and does it matter how these subsidies are allocated? We examine these questions in a dynamic model where R&D is described as sequential sampling from a distribution of new ideas. Successful discoveries affect future available resources and incentives for further R&D. Consequently, there may be under-investment in R&D. We study 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s aimed at fostering growth through R&D. Calibrating the model with aggregate data from the Israeli business sector allows us to quantitatively compare two forms of support resembling those actually used to encourage R&D in the Israeli business sector: (i) an unrestricted subsidy that may be used at the recipients' discretion to finance R&D or other investments, (ii) a subsidy earmarked by the government for R&D activities only. While there is no theoretical way to determine which of the two subsidies will have a greater impact on search for new ideas and growth, we find that in the calibrated economy both subsidies have a significant but similar impact on the economy's output and TFP growth rates. Accordingly, in the case of the Israeli business sector, the incentives to conduct R&D were sufficiently strong, and no R&D-specific encouragement was needed. However, a sensitivity analysis reveals that for economies characterized by other parameter values this result may not be true. Correspondence to: B. Bent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