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计划管理   6篇
综合类   2篇
贸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2篇
  2020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松雪妙颖     
王家年 《上海房地》2012,(10):64-64
湖州新八景之一的"松雪妙颖",位于月河桥西北堍的赵孟頫故居。赵孟頫故居,整座建筑延绵舒展,雄伟壮丽。其外古亭廊房,驳岸古桥相配;其内雕梁画栋,深宅水榭相望,颇有侯门大宅风貌。赵孟頫是元代书法家,一代书画宗师、翰林学士,他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四子秦王赵德芳之十世裔孙。宋室南渡杭州后,南宋高宗赐其祖先府第于湖州。赵宅范围甚大,东南临月河漾,北靠江子渚汇,  相似文献   
2.
陈炜 《价值工程》2010,29(19):215-217
赵孟頫是元朝著名的书画家、书画理论家,在书法史、美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由于赵孟頫身为宋代宗室,却在元代身居高官,因此,人们对赵孟頫本人行为的评价,也使其书画艺术遭受了不公允的评价。对赵孟頫的书画艺术评价历来不一。本文是从清代对赵孟頫书画艺术的各种代表性评价进行梳理,对其评价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张国宏 《秘书》2013,(12):36-36
郭畀(约1280—1335),字天锡,晚年号退思。祖籍河北洺水。擅画山水,墨色秀润,得烟云变化之趣。据记载,无锡一带有其壁画。《镇江府志》称其"书法出入赵孟頫"。他的书法颇得赵孟頫神韵,"曾写松雪(赵孟頫)诗集一帙,孟頫跋其后,称赏备至。"其存世墨迹有《青玉荷盘诗》《陆游自书诗卷跋》等。郭畀亦工诗文,有《云山日记》二卷存世。  相似文献   
4.
《投资与理财》2020,(1):10-10
2019年11月19日,中国嘉德秋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专场中,赵孟頫《致郭右之二帖卷》以2.67375亿元成交,整个拍卖过程持续超过一个小时。作品含两通书札,流传有序,刷新赵孟頫作品拍卖纪录。在此之前,“史上最贵单封书信”为唐宋八大家曾巩的作品《局事帖》,通篇124个字,被华谊兄弟传媒王中军以2.07亿元收入囊中。  相似文献   
5.
《现代审计与经济》2007,(2):F0003-F0003
岳崇,字醉石,号终南山翁,陕西西安人,自幼酷爱书画,熔古铸今,博采众长,先学颜柳,后习隶魏,再临欧阳询和王曦之,又涉猎赵孟頫和黄庭坚及现代于佑任、舒同、启功  相似文献   
6.
吴丹 《黑河学刊》2009,(8):58-60
赵孟頫是中国书画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家,是开创元代书画新风的领袖人物。《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的山水画代表作,也是一幅典型的文人山水画。赵孟頫以这幅画作巧妙地传达了自身的隐逸心绪。文章从《鹊华秋色图》的文人画属性、创作动机、构图和画理传统等几个角度透析赵孟頫的这种隐逸情怀,在千载之后追随这个以优秀汉族文化征服蒙古铁骑的绝世文人的足迹。  相似文献   
7.
赵孟頫现存画迹及他人评述中可见其才高八斗,多能兼善,摹古可直追晋唐,而"以书入画"则足以开一代之新风。赵孟頫这种复杂而全面的画风并非偶然形成,其中必有更深层次的理论根源。研究其画作,能从一个侧面论证赵孟頫古意论及其师古实践的一致性,从而给予其复杂而全面的绘画风格以理论依托。  相似文献   
8.
《秘书工作》2011,(10):2-F0002
赵孟頫(1254—15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元代汉族文人士大夫的矛盾痛苦心态。 赵孟頫积极倡导古法,以“二王”为宗,并提出“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著名论断。他广泛深入地学习古今各种书体,均以王羲之“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中和之美为旨归。  相似文献   
9.
北塔 《走向世界》2006,(12):112-113
历代关于崂山的诗成百上千。其中有无名氏的,也不乏名家的,如李白、邱处机、赵孟頫、顾炎武、王士祯、蒲松龄、康有为和柳亚子等,而当时当地的名流则更多了。崂山诗歌中影响最大的,可能是李白的《寄王屋山人孟大融》: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  相似文献   
10.
梁衡 《秘书工作》2012,(3):31-31
我常恨自己字写得不好,许多要用字的场合常叫人尴尬。后来我找到了根子上的原因,自己小时用的第一本字帖,是赵孟頫的《寿春堂记》,字圆润、漂亮,弧线多,折线少,力度不够。当时只觉好看,谁知这一学就入了歧途。字架子软,总是立不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