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59篇 |
完全免费 | 42篇 |
专业分类
经济学 | 580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41篇 |
2021年 | 52篇 |
2020年 | 78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108篇 |
2016年 | 98篇 |
2015年 | 101篇 |
2014年 | 270篇 |
2013年 | 261篇 |
2012年 | 352篇 |
2011年 | 371篇 |
2010年 | 311篇 |
2009年 | 281篇 |
2008年 | 308篇 |
2007年 | 285篇 |
2006年 | 246篇 |
2005年 | 275篇 |
2004年 | 425篇 |
2003年 | 434篇 |
2002年 | 315篇 |
2001年 | 260篇 |
2000年 | 154篇 |
1999年 | 94篇 |
1998年 | 58篇 |
1997年 | 58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61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70篇 |
1992年 | 63篇 |
1991年 | 112篇 |
1990年 | 109篇 |
1989年 | 4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FDI地点选择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73,自引:0,他引:73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20年中,政策优惠、产业结构、开放水平和市场化程度都对FDI的地区选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各个因素的作用是随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优惠政策一直是吸引外资的最主要因素;而外商对产业结构的重视程序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1992年以后,开放水平对外资的吸引力作用有所下降,相反,市场化程度对外资的吸引作用却有所增强。这些因素在地区间的差距是造成外资地区分布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 总被引:62,自引:2,他引:60
本文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实证度量了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将其与技术进步的贡献相比较。实证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虽然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度十分显著,但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逐渐让位于技术进步,即产业结构变迁所体现的市场化的力量将逐步让位于技术进步的力量。此外,研究也发现,结构变迁效应的减弱并不表明市场化改革的收益将会消失,某些发展和体制的因素仍然阻碍着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从这个层面来看,我国完善市场机制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3.
4.
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我国近年来就业矛盾十分突出,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国际数据的比较研究,发现就业矛盾的原因在于劳动就业结构滞后与产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结构性偏差,并且偏差的收敛速度慢于国际经验.分别从三次产业看,偏差产生的原因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缓慢,工业生产中普遍采用了劳动节约型技术,发生资本替代劳动,以及第三产业增长缓慢和结构失调.基于结构的观点,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本文旨在考察地区政府保护对地方产业结构的作用,对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提出理论模型,在一个厂商投资行为模型中,从改变地区间贸易成本和政府直接投资两个方面引入地方政府行为变量,讨论政府行为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模型分析发现贸易成本的增加会促使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而政府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并不确定,在一定情况下会促进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化。这些结论在随后进行的对中国近年地区和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验证。趋势分析发现样本年间我国地区产业结构差异的全国平均水平在逐年增大。而以地区为着眼点的计量回归分析则发现,在控制了运输条件、地区资源差异和产业结构等历史因素之后,政府变量对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变化有显著影响。政府设置贸易壁垒增加地区间贸易成本,会促进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政府的投资行为则在整体上促进了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化。 相似文献
6.
7.
广东省县际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40,自引:7,他引:33
在建立广东省县际经济差异衡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广东省98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分析了当前广东省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类型及其空间差异特点和对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各类型县域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9.
中国地区产业结构转换比较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将按一定的内在规律演进.这一规律的发现当归功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之一的威廉·配第,他在1690年出版的《政治算术》中,首先看到了产业间收入差异,并认为由于比较利益的存在,会驱动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入非农业部门,从而产业结构随劳动力的这种转移而转换;随后克拉克和费希尔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规律,这就是著名的克拉克定理,西蒙·库兹涅茨根据各国的实际统计资料进行了实证分析,再次证明了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性.根据前人的研究,三次产业结构转换的一般趋势是:①随着人均收入提高,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②三次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对比重的变化趋势与劳动力比重变化趋势大致相同.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的相对比重在工业化初期趋于上升,工业化任务完成后,则趋向稳定,到经济走入工业化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最终超过第一、二产业成为规模最大的产业.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本文在测度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础上,构建了关于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模型,进而探讨了二者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程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相对而言,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高级化则表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可预测的周期性波动方面,而它们的影响机制却截然不同。产业结构高级化是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来源,产业结构合理化则有助于抑制经济波动。总体上,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要远远大于产业结构高级化。本文认为,政府在制定产业结构政策时,应在强调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同时,积极突破制约产业结构高级化效应的限制条件,有效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充分发挥产业转型与升级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