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46篇 |
完全免费 | 48篇 |
专业分类
经济学 | 4294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39篇 |
2020年 | 53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89篇 |
2016年 | 76篇 |
2015年 | 144篇 |
2014年 | 302篇 |
2013年 | 322篇 |
2012年 | 489篇 |
2011年 | 456篇 |
2010年 | 438篇 |
2009年 | 414篇 |
2008年 | 306篇 |
2007年 | 251篇 |
2006年 | 178篇 |
2005年 | 212篇 |
2004年 | 157篇 |
2003年 | 56篇 |
2002年 | 40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 总被引:130,自引:0,他引:130
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条件下能源消费减缓的原因。与国内外一些学者观点不同的是 ,本文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是非常显著的。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和经济体制是影响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 2 0世纪 90年中期以后 ,除产业结构外 ,这些因素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作用有所增强 ,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产业结构变动的反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内在依从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8,自引:0,他引:78
学术界对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以线性关系假设为前提,并未对这一假设是否合理进行严格的经济计量学检验。本文率先将近年来发展的非线性STR模型技术具体应用于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内在结构依从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二者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变化规律,并得出如下几个结论:(1)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并可以通过LSTR2模型来表达。(2)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当GDP增长绝对下降时,能源消费比GDP有更快的下降速度;当GDP增长率不超过18·04%时,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相对稳定性,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为0·9592;当GDP增长率超过18·04%时,能源消费较GDP有更快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长完全以能源的高消耗为代价。因此,应尽可能地避免经济的负增长和超高速增长。(3)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1956—1976年间,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在1977—2005年间,则呈现明显的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文章运用Laspeyres指数及其分解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耗强度进行分解,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中国能源使用效率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消耗强度仍然有很大的下降空间。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主要是各产业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结果,相对于效率份额,结构份额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也少得多,除了少数年份外,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降低能源消耗强度的作用是负面的。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基于“资源诅咒”假说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本文应用"资源诅咒"理论假说,通过1991—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计量检验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能源开发确实带来了"资源诅咒"效应;虽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前能源开发负向作用于对外开放度、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入,但"诅咒"效应尚未明显产生,而实施大开发后能源开发对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入的负向作用有所增强,从而导致诅咒效应明显出现。通过进一步的实证考察,我们发现能源开发在西部主要通过其对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入的挤出效应,以及滋生寻租和腐败而引起的政治制度弱化效应这三种间接传导途径来阻碍经济增长,其中人力资本投入是作用最强的传导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解:1980—2004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基于我国1980—2004年的经济与能源统计数据,对比分析现有能源消耗强度完全分解模型的求解方法,开展六部门结构变化及其能源消耗强度变化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影响方向及影响份额研究表明:用简单平均微分PDM2方法分解计算的结果误差是相当小的,效果满意;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主要是各部门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结果,其中,工业部门的技术改进是影响能源消耗强度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2
本文假设我国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是西部与东部地区人均GDP差异的函数,然后同其他回归变量一起检验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使用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估计。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第一,总体而言,西部与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差异存在收敛,随着人均GDP的收敛,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但收敛的速度慢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第二,不同西部省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能源使用效率是收敛还是发散存在差异。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要鼓励和引导各地区充分利用能源禀赋以及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的差异进行合作,走能源节约型的可持续的区域平衡增长道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如何理智应对低碳经济的潮流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一、低碳经济的国际潮流扑面而来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日益明显,发展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v)的概念始于英国政府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提高资源的生产率一以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产出一从而创造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活.白皮书着眼于降低对化石能源依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出英国到2050年CO2排放量减少60%的低碳发展目标. [1] 相似文献
8.
21世纪前期我国能源战略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能源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我国在人均能耗水平、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方式等方面均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今后应通过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尽快改变迄今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全国宏观调控下,各个大的地区应根据其区域经济发展与能源供需平衡的不平情况与特点,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拟订有所区别的区域能源战略.本文在分析我国能源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优化能源结构的途径并提出了七个大区的能源战略要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文章在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利用1995~2005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各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分析显示各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倒U型曲线趋势,而与能源消耗强度呈U型曲线关系,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呈N型曲线关系.从各地区碳排放量对平均碳排放量的偏离量的大小,可以看出中国碳排放存在显著的东南部低中北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0.
能效研究方法和中国各地区能源效率的比较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如何科学地评价各地区能源效率(EE)的现状是中国实现"十一五"节能降耗战略目标的重要的科学前提和保证。使用一种单要素方法和三种全要素方法对以2005年数据为基础的中国各地区的能源效率的比较研究表明:(1)全要素方法在揭示一个地区要素禀赋结构对其能效的影响方面有着传统的单要素方法替代不了的优势。(2)即使以国内的先进能效水平做参照,中国的总体能效水平也还很低。如果各地区可以达到上海等先进地区的能效水平,中国大约可以节约30%左右的能源消耗。(3)东西部之间巨大的能效差距表明了在现阶段实现地区间节能合作、推动先进生产技术在东西部之间扩散的现实必要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