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717篇
  免费   535篇
  国内免费   222篇
财政金融   12509篇
工业经济   5417篇
计划管理   10393篇
经济学   13241篇
综合类   3779篇
运输经济   481篇
旅游经济   69篇
贸易经济   14654篇
农业经济   2895篇
经济概况   16564篇
信息产业经济   111篇
邮电经济   36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64篇
  2022年   342篇
  2021年   436篇
  2020年   800篇
  2019年   748篇
  2018年   270篇
  2017年   730篇
  2016年   1019篇
  2015年   1854篇
  2014年   4672篇
  2013年   4843篇
  2012年   6703篇
  2011年   6799篇
  2010年   6313篇
  2009年   7403篇
  2008年   7263篇
  2007年   5893篇
  2006年   5376篇
  2005年   4788篇
  2004年   2545篇
  2003年   2824篇
  2002年   1204篇
  2001年   1175篇
  2000年   1350篇
  1999年   848篇
  1998年   780篇
  1997年   938篇
  1996年   1139篇
  1995年   256篇
  1994年   190篇
  1993年   135篇
  1992年   115篇
  1991年   149篇
  1990年   120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0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深入了解涓滴效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促进消费视角下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对稳定中国经济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本文利用1992~2016年城镇住户数据构建动态面板,基于欧拉方程和工具变量法,从收入分布视角探讨同一城市内高收入家庭对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涓滴影响。结果显示:在可支配收入增长的条件下,收入最高20%家庭消费每增长1%引致中间60%家庭消费增长0.050%~0.057%,中间60%家庭消费每增长1%引致最低20%家庭消费增长0.185%~0.231%,涓滴效应主要从收入高分位向低分位传递影响;通过地位寻求动机下的向上攀比,消费涓滴效应显著提高中间收入家庭的设备品、教育、通信与娱乐用品、居住、食品等消费分类支出和比重,提升高品质消费品的拥有率;促进居民持久收入增长和稳定消费品供给价格是发挥涓滴效应的关键因素,而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会降低涓滴效应的影响。充分发挥居民家庭尤其是中间收入群体的消费涓滴效应,在多重不利环境下激发消费内生动力,有利于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省直管县"改革是中国推动政府层级改革,经济管理权力下放的积极尝试,是基层政府扩权改革的重要措施.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市县关系,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经济包容性增长.文章采用2005-2018年中国县域数据,基于渐进型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省直管县"改革对县城经济包容性发展的影响作用.结果 表明:(1)"省直管县"改革显著促进了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2)"省直管县"改革的促进作用主要集中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弱市下辖县、非省会城市管辖县和强县,且相较于经济"省直管县"改革,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是推动经济包容性增长的主要因素.(3)"省直管县"改革的促进作用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地级市邻近及其内部的县域.(4)"省直管县"改革的促进效应受到财政支出责任和激励性政策的影响,在改革制度中财政支出责任的明确和激励性奖惩政策的设定有助于强化"省直管县"改革的促进作用.(5)机制检验发现,"省直管县"改革通过强化基层财政保障、提升公共偏向水平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渠道推动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文章的研究为深化"省直管县"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制和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次采用农村信用户占比来度量农村信用环境,利用陕西省40个区县2011—2015年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对信用环境、金融效率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信用环境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直接影响,即农村信用环境优化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信用环境还能够通过农村金融效率渠道间接影响农村经济增长,并且农村金融效率在这一过程中起部分中介效应.本文的研究证实了信用环境的优化能够推动金融资源内生地向农村经济配置,为提升金融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贵州省1990—2018年相关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双变量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对经济增长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业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旅游业发展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二者之间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这种促进作用持续的时间较为短暂且效果不明显,从长期来看还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4—2020年大豆主产区的面板数据,利用SFA方法和刀切平均法全面估算大豆种植的生产函数和全要素生产率,采用增长核算表核算大豆生产中各种要素投入及其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进一步采用因素分析法探究影响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因素。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大豆种植产出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97%,各产区之间的增长率存在较大差异。生产要素投入是驱动大豆种植单位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农药投入的贡献最大;全要素生产率是次要因素。随时间推移,要素投入方面,化肥和农药等化学物资投入对大豆单位产出增长的贡献减小,而良种和机械投入的贡献上升;全要素生产率方面,技术进步对单位产出增长的贡献有所扩大,但技术效率的贡献有所下降。此外,种植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对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镇化和自然灾害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此,文章提出优化大豆生产区布局、因地制宜扩大大豆种植面积、鼓励种植户购买优良品种、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建立专项基金增加对优质大豆品种的研发投入、提高对豆农的科研指导力度等建议以促进大豆单产提升。  相似文献   
6.
随着预期寿命延长和医疗条件持续改善,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其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亟待深入探究。文章基于要素禀赋视角,利用2000—201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再次检验人口老龄化对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水平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能通过促进整个社会要素禀赋质量提升和结构改善两条路径推动技术创新;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给技术创新带来的积极影响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投入无论是在推动经济增长还是促进社会发展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研究2006年-2020年西部地区财政科技支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的财政科技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及合理安排政府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8.
预见未来     
王方玉  张延陶 《英才》2020,(1):34-35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在整个宏观环境的变化下,实体企业以及金融机构正探寻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产融结合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在资本市场动荡,融资环境趋紧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技术+资本"的有效对接,实现技术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从农民收入来源角度,利用全国1985—2015年财政农业支出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基于VAR模型和VEC模型,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等方法,考察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期和短期效应。结果表明:在长期,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具有正效应,但效应较弱;对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和财产性收入的效应存在差异,其中对农民工资性收入、转移和财产性收入效应较大,而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效应较小。在短期,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转移和财产性收入的效应为正且较强,而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效应为负且较弱。此外,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转移和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效应没有时滞性,而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的效应有时滞性。  相似文献   
10.
谢泽锋 《英才》2020,(1):25-27
即将过去的2019年注定是中国经济历程中不平凡的一年。内部经济增长方式换挡,外部经济政治形势风云变幻。在2020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国经济走向牵动人心。2020年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年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年份。站在时代坐标,对2020中国经济进行全盘展望。中国经济将如何演进?企业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