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全球化已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国际化问题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本文从会计国际化的含义入手,首先阐述我国实行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其次,回顾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历程及其期间我国会计理论的发展,再对会计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最后从基本原则和具体策略提出我国推进会计国际化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韦伯模式"的主要观点对我国深化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怡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4(6):50-54
韦伯是世界上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第一人,后人称之为"韦伯模式".其主要观点是赞成市场经济,反对资本主义,主张把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分离开来,反对垄断、宏观调控、消除贫困、保障民主、对外开放等."韦伯模式"的意义在于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又为今天的中国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改革与开放互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改革与开放交互演进的历史逻辑来看,政府主导下的改革首先从广大的农村开始,通过自下而上的示范效应,引发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城市经济社会体制的根本转变。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改革是原动力,而开放则是渐进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已经进入开放带动改革,改革与开放互动互助的新阶段。湖北省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和华中地区承东启西维系改革与开放持续渐进的主战场,今明两年,经济社会体制自身的矛盾会进一步突出,必须调整改革的重点,重新思考湖北省改革与开放互动互助的新机制,从而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加快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新铭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4)
中国经济保持30年快速增长的原因一般被归结为改革、开放的推动。然而,实证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与经济增长是一个单向传导的系统,改革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原因,开放尤其是FDI则是经济增长引致的结果,而不是动因。开放的作用在于为深化改革带来外部压力,迫使改革进一步深化,间接地为维持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因此,继续深化改革,尤其是打破城乡壁垒,构建城乡统一、高效的要素市场,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而开放应作为选择性政策,视改革进程的难易,相机抉择开放力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改革开放30年回顾及未来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孔来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22(3):70-77
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不同阶段,但总体上属于渐进性改革和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创新。改革开放的成就举世瞩目,也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是本着以发展为主线、充分调动多数人积极性、"摸着石头过河"、循序渐进、整体协调的原则推进改革,并坚持改革与开放的协同并进。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主要有政府自身改革不到位、在抑制资源消耗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改革动作迟缓、改革发展的成果共享不够、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等。今后应以促进"两个发展"即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轴心,以"三化"即深度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作为深化改革的战略取向,坚持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四位一体"协调配套、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6.
30年来我国宏观调控:经验、趋势与完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勇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4)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历了六个阶段的宏观调控。30年来宏观调控的经验表明:调控要见势快,力度得当,调控手段要以经济手段为主并积极关注价格波动。30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显示出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从行政手段向经济手段过渡、从注重单一总量调控向总量与结构并重转轨等趋势,完善我国宏观调控要沿着管理体系、目标体系与政策体系三条路径出发逐步进行。 相似文献
7.
武培兰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4(4):28-29
本文从分析大同市招商引资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加快开放步伐。立足于本地资源,实行积极的改革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既是国际经贸界的热点问题,又是事关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问题。本文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及欧美等国的态度作了分析,指出既要做好主要发达国家的工作,又要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化,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9.
熊金武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2):112-116
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载体,经济特区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特区路径蕴含了中国改革的宝贵经验。习仲勋不仅是经济特区的探索者、实践者和倡导者,对特区路径有全面而深刻的思想认识,还系统阐述了经济特区的必要性、内涵、优越性和激励机制,倡导改革者精神,体现了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统一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构成。习仲勋经济特区思想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依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最集中的体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一直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经历了从追求“同步富裕”到探索“先富带后富”的实践历程。面对全国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现实,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并阐释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和长期性,既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同时也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只有彻底反思“共同富裕”实践探索中出现的新问题,才能找准全面深化改革的切入点,不断完善“共同富裕”的带动机制和保障机制,坚定不移地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