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篇
财政金融   642篇
工业经济   17篇
计划管理   400篇
经济学   393篇
综合类   247篇
贸易经济   189篇
农业经济   62篇
经济概况   318篇
信息产业经济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148篇
  1994年   145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持续扩张引起政府、社会和学界的高度关注.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地区增长目标、分税制和地方政府博弈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从税制视角对地方债扩张这一现象加以解释.研究表明,在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当前的税收制度扩大了地方政府发生短视或者经济出现不利冲击时政府债务扩张的程度.渠道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发生短视时,顺周期的增值税放松了地方财政约束并降低了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程度,转移支付降低了地方借贷成本并提高了债务扩张程度;负向生产率冲击发生时,顺周期的税收收入加剧了财政压力并放大了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此外,地区竞争放大了税制产生作用的强度.由此,可以通过增加财产税等直接税的比重、规范转移支付的获取和促进地区协作等方式限制地方政府债务扩张.  相似文献   
2.
"营改增"既是央地收入的一次纵向调整,也是地区间收入的一次横向重新分配。在考虑"营改增"带来效率提高的同时,应理性估计增值税地区间横向分享调整带来的影响。本文在梳理增值税收入地区间横向分配的运行机理以及横向分配度量方法选择的基础上,对全面"营改增"及随即实施的国发[2016]26号文件增值税收入央地分享过渡方案进行了模拟测算,发现无论是从东中西三大区域还是分省份都存在增值税收入由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转移的大规模逆向流动,全面"营改增"及增值税收入央地分享过渡方案加剧了增值税收入地区间逆向分配,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在借鉴国际上解决增值税收入地区间逆向分配问题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基础上,提出后"营改增"时代增值税收入逆向地区分配问题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民生发展为研究对象,基于2003—201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检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与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与地区民生发展呈现显著倒U型关系,且存在一个适度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若达到这个规模即可实现地方政府债务对地区民生发展水平提高的最优效果.因此,在分税制框架下,需要把促进地区民生发展作为一条重要的基本原则纳入到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中,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需要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和实现民生发展相匹配.  相似文献   
4.
“营改增”之后,增值税成为纳税人需要缴纳的主要税种。通过持续深化增值税改革,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让企业可以获得更多可支配的流动资金,重新投入到转型发展中,激发市场活力。我国增值税实行的40多年里,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先后进行了多次改革调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要密切结合国际形势、国内市场,继续推进增值税改革,在不断的调整中,更好地发挥对国民经济的刺激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央与地方纵向财政不平衡的实证研究:1978-200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庆 《财贸研究》2006,17(2):78-84
本文对纵向财政不平衡的传统理论与新近发展进行了回顾,根据纵向财政不平衡的传统定义,对1978-2003年我国中央与地方纵向财政进行了实证分析,我们发现1978-1984年纵向财政处于正向不平衡状态,1985-1993年纵向财政基本平衡,1994-2003年纵向财政处于反向不平衡状态。分税制后中央本级财政收支正缺口呈扩大趋势,而地方负的财政缺口也呈扩大趋势,而且中央财政的正缺口并不足以弥补地方财政的负缺口,在地方举债受到严格限制的条件下,为弥补缺口,地方政府扩大预算外收入是其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6.
“土地财政”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降低的同时其职责却在不断扩大,由此导致了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出现了较大的支出缺口。在现行的制度框架内,地方政府有意无意的选择了"土地财政"来弥补这部分缺口。随之导致了对房地产业的冲击。关于"土地财政"引发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地方财税体系,完善土地"挂招拍"制度,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企业居民投资渠道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分税制改革10年来,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是这个体制先天的不足以及后来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本文通过分析分税制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对策,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童光辉 《现代商业》2007,(35):207-208
1994年分税制所采取的集权化改革措施极大的改变了地方官员的财政激励和其最优化选择.由于面临的经济约束的不同,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更加趋于多元化,也更具隐蔽性,致使法定的预算安排根本不足以制约其追求财政收入最大化的目标,预算的约束是“软“的.为此,需要从纵向的财政体制和外部的制约机制等多方面的措施着手,逐渐硬化预算约束,强化预算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相似文献   
9.
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经济宏观调控的三大杠杆,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税制改革要关注和研究"五个取向":一是税种结构要由以流转税为主转向以调节税为主;二是税收环节要由生产型纳税转向消费型纳税;三是税收作为经济杠杆要向节能减排上倾斜;四是调整分税制要以"培养税基"、"加强征管"、"瘦身减肥"、"支出转向"为主;五是营造纳税光荣的社会主流意识,税收要向鼓励第三次分配倾斜。  相似文献   
10.
黄钢平 《财贸研究》2006,17(5):73-77
我国实施财政分税制,是适应政治、经济、财政等大环境,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和正确选择。1994年实行分税制,划分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权,并希望通过逐步深化改革来解决省以下各级的财力分配问题。十余年过去了,省以下的分税制改革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由此导致非规范化运作的负作用逐步放大。分税制改革无法深化,是因为遭遇到在现有体制下无法破解的“难题”。要解开这一“难题”,必须进行体制创新,将五级政府、五级财政“扁平化”为三级。中央、省、县三级政府三级财政三级分税,是我国分税制的出路,也有利于解决我国政府体制、财政体制中诸多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