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175篇
工业经济   143篇
计划管理   229篇
经济学   111篇
综合类   29篇
运输经济   20篇
旅游经济   3篇
贸易经济   167篇
农业经济   67篇
经济概况   305篇
信息产业经济   11篇
邮电经济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中国电信建设》2005,17(7):46-47
贝尔实验室是公认的当今通讯界最具创新性的研发机构。自1925年成立以来,贝尔实验室众多的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如晶体管、信息论、激光、光通信、通信卫星、蜂窝电话、UNIX操作系统、C/C 计算机语言等,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方式。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获得了上千项奖项和三万多项专利,拥有十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九项美国国家科学奖、七项美国国家技术奖。贝尔实验室作为一个整体是最早获得美国国家科技奖的研发机构。  相似文献   
2.
漂移的石筏     
来自葡萄牙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何塞·萨拉马戈(José Saramago),在他1986年创作的小说《石筏》(The Stone Raft)中,以令人吃惊的想象力松开了缚在比利牛斯山上的缆绳,让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伊比利亚半岛成为一只石筏,脱离了欧洲大陆,并滑入大西洋缓缓向南漂移。  相似文献   
3.
刺激消费总动员当经济不景气时,消费很难还原其本来面貌。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作为一个宏观政策导向正大刀阔斧的从基层改造开始促生社会需求,政府层面出台的金融“国九条”、金融“三十条”、行业振兴规划以及种种优惠政策都在为消费打气;世界各地的经济学者纷纷出谋划策,甚至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给出的惊人建议:建议美国发放5000亿美元购物券之余,建议中国政府也通过发放1万亿元人民币的购物券在短期内刺激有效需求。  相似文献   
4.
5.
杨卓 《活力》2006,(4):56-57
美国著名经济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在《通向垄断和寡占之路——兼并》的论文开篇就说:“一个企业通过兼并其竞争对手的途径成为巨型企业是现代经济史上一个突出现象。”“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靠内部扩张方式发展起来的。”这句话说了:在竞争性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够保持和增强它在市场中的相对地位。才能够生存下去。那么,这就需要企业采取有效的经济措施去实现它。经济学家给我们指出了这种有效的经济措施就是兼并。它是企业竞争优胜劣汰的正常现象,也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6.
戴晓军,2005年任陕西省铜川市分行行长以来,带领他的团队奋力拼搏,从信贷总量不足6亿元,排名全省最后,到2007年底信贷规模15亿、盈利2063万元,6项业务发展指标考核在全省10个市级分行名列4项第一,2项第三,受到了省分行的嘉奖.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民营企业主管理劳动的重要作用世界 上许多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经济上要发达,没有科学管理是难以成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欧洲曾展开过一场论战:欧洲的科学技术不比美国落后,为什么经济却落在美国的后面?英国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数量不比美国少,但英国的科学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却远远落后于美国。  相似文献   
8.
《科学决策》2006,(12):60-60
《中国青年报》最近刊登张镇强的文章说,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出以来,获奖者中,几乎没有哪一年少了美国人的身影,而且美国人不止一次地包揽过三大科学奖,2006年的诺贝尔科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又全部被美国人收入囊中。应当说,世界上任何不带政治偏见的人都不会否认这是个奇迹,值得钦佩和思考。为什么每年的诺贝尔奖项总少不了美国人的身影,特别在科学奖上他们多次“大满贯”?这是很多因素促成的。撇开整体的体制不说,谈两个具体的因素:一是每一个科学家所在的地区、单位必须有保证科学家想像、选题、设计和实验所需的高度自由的氛围,不受任何行政权力的干扰和限制;二是充足的资金支持,进行真正的特别是高深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撑是不可想像的。无疑,这两点美国人做得最好。正如诺贝尔化学奖评委会委员利亚斯所说,相对于其他国家,美国在科研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美国的整个科研体制为科学家们营造了宽松、适宜的工作氛围。拿科恩伯格(此次化学奖得主)来说,“他可以10年潜心在自己的领域内钻研,而没有任何压力迫使他出成果”。科研资金充足更不用说了,这是美国的硬力量美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大国之一,  相似文献   
9.
两获诺贝尔奖的巴丁博士认为:“决定一个研究是否取得成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所选择的科研课题。”同样,选题对保险研究课题申报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选好题,保险研究课题申报才可能成功立项,才可能获得国家、社会或企业的支持;只有选好题,后续的科研工作才可能顺利进行,并取得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