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中国食物安全脆弱性评价研究
作者姓名:崔悦  陈永福  韩昕儒  李国景
作者单位:1.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全球化背景下气候变化与生物能源发展对玉米供求的影响及政策模拟”(71473251);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项目“马铃薯产业经济研究”(CARS-9);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农业宏观战略研究”(10-IAED-08-2022);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耕地科技创新学科体系建设与战略研究”(Y2022ZK22);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省苏区老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FJ2021B028)
摘    要:[目的]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等非常态因素影响不断蔓延、地缘格局突变及西方宣称经济脱钩之大背景下,中国食物安全的脆弱性问题愈发凸显,如何提高食物安全韧性成为食物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方法]文章基于“暴露性—敏感性—适应能力”的基本框架,分别从全国层面、区域层面和省级层面建立食物安全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各层面食物安全脆弱性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以及运用重点移动方法分析了食物安全脆弱性空间迁移特征。[结果]全国食物安全脆弱性指数总体处于下降通道,但存在阶段恢复性的反弹特征;在食物安全脆弱性评价的权重中,食物生产维度最大,且其中的气候因素的权重相对较高;东部地区、主销区和东部沿海经济综合区是食物安全脆弱性较高的区域;天津、宁夏与上海的食物安全脆弱性问题突出;全国食物安全脆弱性重心呈向西南迁移态势,年均移动距离为90km。[结论]有必要建立具有更具前瞻性、更高韧性和更强适应能力的食物安全战略,从减轻暴露性风险和敏感性及提高气候因素等适应能力入手,强化食物安全较为脆弱地区的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管理机制,提高食物安全的适应能力。

关 键 词:食物安全  脆弱性  指标体系  熵权法  综合评价
收稿时间:2022-05-10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