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基于改进三维生态足迹的自然资本动态分析——以资源枯竭城市徐州市为例
引用本文:李贤贤,张帅,杨小艳,陈龙高.基于改进三维生态足迹的自然资本动态分析——以资源枯竭城市徐州市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1(5):24-31.
作者姓名:李贤贤  张帅  杨小艳  陈龙高
作者单位:1.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221116;2.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2211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情景模拟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动态基底评价模型研究”(41601087);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校级项目“市县尺度国土空间体系演化机制与优化重构研究以徐州为例”(2020XKT029);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村镇空间体系布局评价以及选址优化研究以徐州市大吴镇为例”(202013988006Y);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地理学”(PAPD,序号:152)。
摘    要:文章将化石能源用地和其他用地区分开来,应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我国典型煤炭资源型城市徐州1999—2018年转型期间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筑用地、化石能源用地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并采用流量资本占用率、存量资本流量利用比和理论足迹广度系数等指标分析了徐州市转型期间对自然资源流量资本与存量资本的利用程度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徐州市人均足迹深度由1.578上升至2.489,人均足迹广度由0.199h m^(2)下降至0.184h m^(2),人均三维生态足迹由0.314h m^(2)上升至0.458h m^(2)。这说明徐州市占用的流量资本越来越多,消耗的存量资本不断增加,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不同地类的自然资本利用差异显著,六类用地均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其中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筑用地的生态赤字较小,化石能源用地的生态足迹大幅度上升,徐州市城市发展和产业转型工作仍以消耗资源为代价,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关 键 词:自然资本  生态足迹  三维模型  资源枯竭城市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