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中国农业碳补偿率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空间Durbin模型
作者姓名:吴昊玥  何艳秋  陈文宽  黄瀚蛟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71704127);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编号:SC17ZD06);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项目(编号:SC18TJ018)。
摘    要:探索农业碳补偿率空间关联情况、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可为分区制定农业减排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将农业生态系统的碳吸收、碳排放双重效应同时纳入考虑范围,在测算2007—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农业碳补偿率基础上,基于距离平方倒数权重矩阵,运用Moran’s I指数探究碳补偿率空间集聚情况,再构建空间Durbin模型对其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展开探讨。结果显示:(1)农业碳补偿率表现出区域集聚态势,"高—高"集聚的省份均属于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低—低"集聚省份主要处于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随时间流逝,北部沿海地区的"低—低"集聚效应逐渐减弱,"高—高"集聚中心由东北地区转移至西南地区。(2)农业碳补偿率存在显著正向溢出效应,邻近省份农业碳补偿率提高1%,将导致本省农业碳补偿率增加0.439%,区域农业碳吸收能力呈互相促进、协同提升的演进特征。(3)农业经济发展、农林牧渔部门比例优化与造林力度均对本省农业碳补偿率具有正向影响,农林牧渔从业人数、化肥施用强度和草食牲畜占比则呈负向作用;源于溢出效应,邻近省份农业经济发展与部门比例优化均有利于本省农业碳补偿率的提高。建议各省份加强区域协作,调控关键影响因素,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的协同减排增汇路径。

关 键 词:农业碳补偿率  空间效应  Moran’s I指数  空间Durbin模型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