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均衡与非均衡:基础产业发展的理论模式与现实选择
引用本文:胡乃武,王辰.均衡与非均衡:基础产业发展的理论模式与现实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1994(2).
作者姓名:胡乃武  王辰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所 (胡乃武),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所(王辰)
摘    要:<正>同总量问题比较起来,当代中国的结构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更为深刻、更为长远的。无论结构变迁中重点产业的选择基准的技术难度有多大、掣肘因素有多强,我们认为从宏观的高度审视有两点是可以明晰的:一是基础产业的发展;二是主导产业的发展。本文拟从理论模式分析中探寻我国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均衡与非均衡:基础产业发展的理论模型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面临的共同任务就是摆脱贫困,由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迈进。可是在这一进程中又面临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经济基础薄弱和发展资金短缺,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可能导致发展的恶性循环。为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发展经济学家在选择发展道路时,曾经提出过两种相反的理论模式:均衡增长与非均衡增长。 1、基础产业均衡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产生于本世纪40年代初。均衡增长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尤其是在基础产业部门和一般加工制造部门之间)同时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使工业或国民经济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全面地得到发展,以此彻底摆脱贫困状况,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 创立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人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