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城镇化:人口与土地空间匹配 差异及影响因素 |
| |
作者姓名: | 任英健 杨建新 张重 赵梓伯 王警若 王英格 龚健 |
| |
作者单位: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210127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CUGL170408,CUGGG-2021);湖北省自科基金面上项目(ZRMS2023000450)。 |
| |
摘 要: |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县域在过去20年中,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在总量与增量上的空间配置差异,探讨形成不同人地匹配关系类型的县域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为推进人地协调发展的县域城镇化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方法:采用空间匹配评价模型,分析中国1 871个县域的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总量以及2000—2010年、2010—2020年的增量匹配关系与动态变化,进而将全国县域划分为不同类型,利用多分类逻辑回归模型探究形成各类型县域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1)2000—2020年中国县域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在总量与增量上的空间匹配度等级均呈现下降趋势。南方地区城镇人口比例高于北方,而北方地区城镇土地比例高于南方。总体上全国县域城镇土地扩张速度快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2)根据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的匹配关系可以将全国县域划分为8个类型。南方地区的县域以人口增长为主,而北方地区的县域以土地增长为主。(3)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等因素对不同类型县域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主要推动了以人口增长为主的县域类型形成,而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则主要促进形成了以土地增长为主的县域类型。研究结论:2000—2020年全国县域总体上表现出南方“人多地少”,北方“人少地多”的局面。以人口增长为主的县域需加强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同时改进落户政策并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而以土地增长为主的县域需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并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特色化。
|
关 键 词: | 县域城镇化 人地匹配关系 土地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 空间匹配评价模型 多分类逻辑回归 |
收稿时间: | 2023-07-03 |
修稿时间: | 2023-11-13 |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土地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土地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