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有教无类"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引用本文:王邦春,董光友."有教无类"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9):111-112.
作者姓名:王邦春  董光友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蚌埠,230039;汤池中学,安徽,庐江,231500
摘    要:"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是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和奴隶制度趋向崩溃的产物.孔子提出这一思想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习仁"、"复礼"、"正名"的君子;鲁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动荡的现实加速了"有教无类"的提出;其理论基础是孔子的"重民"思想,"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学而知之"的认识论与"和而不同"的辩证法.

关 键 词:孔子  有教无类    君子
文章编号:1672-5409(2006)09-0111-02
收稿时间:2006-02-25
修稿时间:2006年2月25日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