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西北旱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分析——以陕西大荔为例
引用本文:位佳佳,陈学渊,吴永常,韩晓静,零丽斯,张琳.西北旱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分析——以陕西大荔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3,44(4):24-34.
作者姓名:位佳佳  陈学渊  吴永常  韩晓静  零丽斯  张琳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汾渭平原耕地细碎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机制及其优化调控研究”(42271285);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610052022014);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610052022005);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乡村规划理论与方法”(ASTIP-IAED-2023-07)
摘    要:目的]摸清耕地“非粮化”类型的时序数量转移和空间动态分布特征,为实现耕地“非粮化”分类管控提供科学方法和依据。方法]文章以西北旱区农业生产典型县陕西大荔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的遥感解译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标准差椭圆的方法,探究大荔县耕地“非粮化”的时序数量转移及空间动态分布特征。结果](1)数量变化上,20年间大荔县耕地“非粮化”类型呈多元化增加趋势,且近10年“非粮化”率急剧上升;(2)转移类型上,20年间粮食作物是耕地“非粮化”面积增加的最大转出者,其中2000—2010年主要转向杂果树类,增量较小;2010—2020年主要转向杂果树类、设施农业和水产养殖,增量巨大;(3)空间动态上,20年间大荔县耕地“非粮化”的空间集聚性特征加强,其中粮食作物和撂荒地向南部地势较低区域集聚;杂果树类、苗圃花卉和设施农业向北部海拔较高区域扩张;而水产养殖向东部河流集聚。结论]根据西北旱区不同耕地“非粮化”类型的时空演变特征,为政府分类管控“非粮化”现象、优化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关 键 词:耕地“非粮化”  遥感解译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标准差椭圆  时空特征
收稿时间:2022/10/26 0:00:00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