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减贫效率及其空间差异研究——基于DEA-ESDA模型的分析 |
| |
作者姓名: | 洪名勇 潘东阳 吴昭洋 何玉凤 |
| |
作者单位: | 1.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贵阳 550025;2.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710127,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贵阳 550025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中国扶贫开发的战略与政策研究”(7154104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13JJD79002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农户心理的贫困形成机制及反贫困新路径研究”(17BJL100 |
| |
摘 要: | [目的]通过对2011~2015年间全国以及各区域层面的农村减贫效率进行测度,探讨其空间差异及变化特征。[方法]文章采用投入导向的DEA-BCC模型测算农村减贫效率值,并借助探索性数据分析法(ESDA)对农村减贫效率的空间差异和变化展开分析。[结果](1)我国农村减贫综合技术效率相对较低,未能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投入的潜力,纯技术效率整体偏小是造成综合技术效率较低的重要原因;(2)省际农村减贫效率在2011~2015年整体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并表现出西高东低的阶梯形空间布局;(3)农村减贫的综合技术效率存在正自相关性,高高聚集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低低聚集区域呈现由东北向京津都市区移转的趋势;(4)减贫综合技术效率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与西南两大区域,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及东部沿海地区,较为稳定的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及环渤海地区。[结论]我国农村减贫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的特征,需要精准地识别出局部性致贫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具有区域联动特点的空间扶贫开发策略。
|
关 键 词: | 减贫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DEA) 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 农村 空间差异 |
收稿时间: | 2017-07-03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