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基于星载极化SAR数据的农作物分类识别进展评述
作者姓名:孙政  周清波  杨鹏  王迪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业遥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业遥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业遥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业遥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
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No1610132019010);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专项资金项目(IARRP 2017 16)
摘    要:[目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信息不仅可为农情监测和作物估产提供重要的数据保障,还是国家制定粮食政策和经济计划的重要依据。快速、准确地获取农作物播种面积信息能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极化SAR不受云雨天气的影响,在农作物遥感监测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有效利用极化SAR数据进行农作物识别研究对促进雷达技术在国家农业遥感监测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更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星载极化SAR技术的发展过程为论述主线,从单、双极化SAR数据,单、双极化SAR数据结合光学影像,全极化SAR数据三个发展阶段,对极化SAR数据在农作物分类识别中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总结,并对比分析不同的识别特征、融合算法以及分类算法的优缺点。[结果]以往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当前研究多以识别水稻为主,对于难以识别的旱地作物研究较少;目前对旱地作物识别精度不高,平均识别精度不足85%;缺乏对不同作物散射机制及其随时相变化的研究,导致分类算法机理性不足,普适性较差。[结论]在今后的研究中,旱地作物散射机制的定量确定,如何利用散射机制及其变化来提高旱地作物遥感识别精度和普适性;目前分类算法大都是基于光学影像设计,如何利用SAR特殊的成像方式优化设计适用于极化SAR数据的分类算法,得到更高的分类精度;如何更好的跟光学遥感等多源数据(光学数据、GIS数据等)结合来提高精度,将成为未来极化SAR农作物识别中三个亟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关 键 词:合成孔径雷达全极化农作物识别目标分解分类算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