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何以引致碳失衡? ——基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组态分析 |
| |
作者姓名: | 潘思佩 梁加乐 陈万旭 郭杰 欧名豪 |
| |
作者单位: |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大学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3AZD0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174089);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18YFD110010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3M733466);江苏自然资源智库2024年度开放合作项目(ZK24003)。 |
| |
摘 要: | 研究目的:揭示新型城镇化引致碳失衡的机制,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研究方法:利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基于2014—2021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面板数据开展实研究目的:揭示新型城镇化引致碳失衡的机制,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研究方法:利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基于2014—2021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面板数据开展实证分析,从组态视角出发,考察人口(POP)、土地(LAND)、经济(ECO)、社会(SOC)和生态(GRE)城镇化对碳失衡的多元组态路径差异性特征。研究结果:(1)新型城镇化的任一子系统都不是导致碳失衡的必要条件;(2)城镇化发展导致碳失衡的组态路径时空分异明显,但LAND和ECO是导致碳失衡的两大主导因素;(3)SOC越到后期作用越大,POP则多与其他子系统共同作用引致碳失衡;(4)成渝城市群碳失衡在前期主要以POP-ECO双元主导型为主,后期则转变为ECO-SOC和GRE-SOC双元主导型;(5)长江中游城市群碳失衡前期以ECO-SOC双元主导型为主,后期则转变为LAND-GRE双元主导型;(6)长三角城市群引致碳失衡的条件组态最为多样,但多为单因素主导型。研究结论:组态视角揭示了新型城镇化引致碳失衡的因果复杂性和空间分异性,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应采取差异化措施促进城市群的低碳转型发展,统筹有序地推进“双碳”目标下的新型城镇化。
|
关 键 词: | 新型城镇化 碳失衡 组态视角 fsQCA 城市群 |
收稿时间: | 2024-10-12 |
修稿时间: | 2024-12-03 |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土地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土地科学》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