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工业化进程中钢社会蓄积的规律与启示——基于中、美、日三国的比较分析
作者姓名:潘 峰  王 琳
作者单位:1.大连海事大学 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2.大连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摘    要:
蓄积于社会经济系统中的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蓄积于社会经济系统中的钢能够有效解决一系列资源与环境问题。基于钢的社会流动和蓄积过程,构建钢社会蓄积动态物质流分析模型,考察中国、美国和日本工业化进程中的钢社会蓄积水平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中、美、日三国具有相似的钢社会蓄积历程:在完成工业化以前,钢社会蓄积呈现出从缓慢增长到快速增长再到迅速增长的阶段性特征;美、日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人均钢存量先后达到11t/人左右的饱和水平,经济增长与钢消费趋于解耦。钢的社会蓄积与工业化进程有着内在的联系,不同的工业化程度对应不同的钢社会蓄积水平。根据美、日经验,中国人均钢存量仍会进一步增长,并于后工业化阶段达到饱和。然而,由于中国人口数量大,达到与美、日相当的人均钢存量还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并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技术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生活方式转变,努力降低人均钢存量的饱和水平。

关 键 词:钢社会蓄积;钢社会流动;工业化进程;工业化阶段;人均钢存量;饱和水平;钢消费;新型工业化
点击此处可从《重庆商学院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重庆商学院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