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公共交通系统对城市游憩空间格局影响——以苏州城区为例
引用本文:汪德根,孙枫,刘昌雪,钱佳. 公共交通系统对城市游憩空间格局影响——以苏州城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17, 0(10): 78-90.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7.10.013
作者姓名:汪德根  孙枫  刘昌雪  钱佳
作者单位:1.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江苏苏州,215123;2. 苏州大学旅游系,江苏苏州,215123;3. 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铁接驳系统影响下长江经济带城市集散格局与空间效应研究"(41771125),江苏省高校2016年度青蓝工程项目及苏州市职业大学成果创新科研项目"创意城市理念下苏州旅游业发展效应"(SVU2015CGCX12)
摘    要:文章以苏州城区22个游憩点为例,从平均空间距离通达性和平均时间距离通达性分析单一公交车系统条件下和公共交通系统条件下游憩点通达性变化,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游憩流的空间分布变化,探究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对游憩点通达性的影响程度及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苏州城区城市游憩空间对策.结果表明:(1)苏州城区各游憩点空间距离通达值决定了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性,公共交通系统导向下,各游憩点的平均时间距离通达性显著提高,位于轨道交通沿线上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性提升明显,公共自行车对游憩点通达性提升也起到一定作用.(2)游憩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游憩点对游憩流的集散能力,但公共交通系统压缩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值,从而提升游憩点的游憩集散能力.(3)在单一公交车系统条件下,游憩流模式以"点对点"单一目的地游憩模式和营区基地模式为主,游憩空间呈现"双核"格局;而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下,游憩空间行为模式呈现多样化,主要表现在线型游模式、旅行链模式、区域游模式和营区基地模式,游憩空间呈现"多核"格局.

关 键 词:公共交通系统  游憩空间  通达性  游憩流  苏州城区

Impact of Low-carbon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on Urban Recreational Spatial:A Case Study of Center City of Suzhou
WANG Degen,SUN Feng,LIU Changxue,QIAN Jia. Impact of Low-carbon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on Urban Recreational Spatial:A Case Study of Center City of Suzhou[J]. Tourism Tribune, 2017, 0(10): 78-90.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7.10.013
Authors:WANG Degen  SUN Feng  LIU Changxue  QIAN Jia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