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还是“艾利森陷阱”?——兼论中国的应对之策 |
| |
作者姓名: | 张晓通 郝念东 |
| |
作者单位: |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430072;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
|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高铁走出去的地缘政治风险研究”(项目编号:15BGJ046)的资助 |
| |
摘 要: | 格雷厄姆·艾利森在描述当前中美关系时引入"修昔底德陷阱"概念,把雅典与斯巴达间的战争归因于新兴大国对守成国的挑战,由此推论日益崛起的中国与居于全球领导地位的美国爆发战争是大概率事件。然而,仔细研读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对双方战争的叙述,会发现将雅典与斯巴达类比中国与美国,有明显的削足适履之嫌。"修昔底德陷阱"实质上是艾利森对修昔底德的误读,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国际舆论,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认知陷阱--"艾利森陷阱"。其谬误在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不是雅典力量的壮大,而是雅典的过度扩张政策和实践;权力格局变化不是战争爆发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中美之间和雅典斯巴达之间也不具有相似性。伯罗奔尼撒战争对中美外交的启示在于:坚持和平崛起;妥善处理守成国面对崛起国的恐惧。
|
关 键 词: | 伯罗奔尼撒战争 修昔底德陷阱 艾利森陷阱 中美关系 |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