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江苏淮北地区隋唐时期农业经济探究——以连云港孔望山墓地农业考古研究为例
作者姓名:黎海明  朱良赛  梁伟豪  杜平  陈渊明  贾鑫
作者单位:1.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农业考古研究中心;3.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环境考古研究院
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泾河中游周代人群生业模式与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研究”(BK20221027);;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淮东部商周时期社会复杂化进程的植物考古学观察”(2021SJA0052);
摘    要:
农业经济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对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隋唐时期(581—907 AD是我国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南移的关键时期,江苏淮北地区又地处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碰撞的关键地带,研究其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可以透视隋唐社会的发展演化状况。本文基于连云港孔望山墓地的农业考古研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成果,探究了江苏淮北地区隋唐时期的农业经济状况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江苏淮北地区隋唐时期延续了自大汶口早期(6300—5600 BP)就形成的多品种农业种植体系,形成了“稻、粟、黍、小麦、大麦、大豆”六种作物共同种植的农业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水稻、小麦和粟的种植在江苏淮北地区隋唐时期多品种农业种植体系中位居主要位置,而大麦、黍和大豆作物的种植仅位居次要位置。隋唐时期的气候变暖、均田制度的实施、田制与赋役制度的调整是促使江苏淮北地区农业经济繁荣发展并延续多品种农业种植体系的主要因素。而人口数量的增长以及作物产量本身的差异是江苏淮北地区隋唐时期先民选择以水稻、小麦和粟为主要作物进行种植的原因。本文为探究历史时期社会演变、形成与发展过程研究提供了重要帮助,...

关 键 词:淮北地区  隋唐时期  孔望山墓地  农业经济  人口数量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