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民族地区绿色减贫绩效研究*——以大小凉山彝区为例
引用本文:蓝红星,胡原.民族地区绿色减贫绩效研究*——以大小凉山彝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2):34-39.
作者姓名:蓝红星  胡原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商学院,成都611830,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西南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成都611130
基金项目:四川省软科学研究项目“产业扶贫项目的精准扶贫机制创新研究”(2017ZR014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推进西南民族地区森林碳汇扶贫的政策研究”(15BJY093);西南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科研项目“稳定脱贫的内涵、外延与实现路径”(SCP1812)
摘    要:目的]基于四川省及各市州统计年鉴数据,对大小凉山彝区的绿色减贫绩效进行评估,以期为我国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通过对绿色减贫的双向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基于经合组织绿色增长测度指标体系和中国绿色减贫指数指标体系,确定绿色减贫绩效的4项指数18个指标,构建民族地区绿色减贫指标评价体系,对大小凉山彝区的绿色减贫绩效进行定量评价。4项主要指标包括绿色经济增长指数、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指数、社会发展指数和扶贫开发减贫指数。结果]大小凉山彝区各县的绿色减贫指数均显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越西县和美姑县的绿色减贫指数最低,均小于0. 1;盐源县最高,两年均高于0. 35;该片区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绩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大小凉山彝区绿色减贫指数空间上差异明显,呈片区外围地区优于中部地区的特点;大凉山与小凉山绿色减贫绩效差距悬殊,小凉山彝区的绿色减贫绩效高于大凉山彝区。结论]深度贫困地区要摆脱贫困陷阱,必须处理好绿色发展与脱贫攻坚之间的关系,大小凉山彝区应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大脱贫攻坚投入,摆脱贫困陷阱;以大小凉山彝区为代表的我国深度贫困地区的绿色减贫水平提升潜力很大,绿色减贫是其提高脱贫质量实现稳定性脱贫的重要路径;绿色减贫能有助于精准脱贫攻坚战与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步推进。

关 键 词:民族地区绿色减贫减贫绩效大小凉山彝区深度贫困
收稿时间:2017/10/16 0:00:00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