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基于生态安全视角的耕地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作者姓名:张宇  张安录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长江经济带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与政策创新研究”(18ZDA054);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研究”(14JZD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济社会双重转型下土地转换效率测度与效率改进的政策调控原理研究”(715731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地城市流转中土地价值创造过程、价值捕获机制与利益共享政策研究”(71873053)
摘    要:目的 基于生态安全视角,通过建立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与地方土地财政的定量关系,解决耕地生态保护资金来源问题,建立地方政府耕地生态保护行为激励模式。方法 文章利用耕地投入—产出的能值理论,从“压力—状态—响应”方面选取17个指标建立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评价2017年湖北省103个县(市、区)的耕地生态状况,构建计量模型揭示耕地生态安全与地区土地财政之间的关系,划分生态补偿区域并建立耕地生态转移支付模型。结果 湖北省耕地利用能值结构偏不合理,农业机械、农药和化肥等投入量较大,耕地的产出—投入比偏低;湖北省耕地生态安全状况水平偏低,大部分粮棉油基地多属于耕地安全临界区及安全敏感区,且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差异显著,生态安全值最低地区为江汉区(0.301 1),最高为利川市(0.663 4);通过新增建设用地建立两者之间的关系可得,耕地生态综合评分值每增长1个单位,新增建设用地对应减少2.809 hm2,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减少283.203万元。计算得耕地生态支付区达46个,其中江汉区支付额最高(15 859.368万元),受偿区共22个,其中恩施市受偿额最高(7 645.695万元),各县(市、区)的财政转移支付额度占其当年财政总收入的比例在0.120%~3.861%,具有可操作性。结论 为实现耕地高效持续利用、建立地区政府耕地生态保护激励机制、创新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提供新视角。

收稿时间:2020-04-29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