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民族地区旅游治理多主体共生模式研究*——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引用本文:唐仲霞,向程,刘梦琳,薛华菊.民族地区旅游治理多主体共生模式研究*——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1):212-218.
作者姓名:唐仲霞  向程  刘梦琳  薛华菊
作者单位:1.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宁810008; 2.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西宁810008,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西宁810008,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西宁810008,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宁8100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民族地区旅游治理多主体共生及其行为模式研究:以青海典型民族旅游地为例”(41550002); 青海省科技厅项目“青海高原民族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共生关系研究”(2015 ZJ 608)和青海省高等院校“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人才计划共同资助
摘    要:目的]民族文化是一座丰厚的文化宝藏,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在民族地区,旅游治理不仅与各利益主体有关,还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紧密相关,不同主体和谐共生是民族地区旅游治理的首要前提,民族旅游社区治理中不同主体之间关系和模式一直难以量化。方法]基于共生理论视角,选择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地为案例地,定量分析了政府、居民、游客和旅游企业等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和模式。结果](1)各主体间的特征共生度δM≥0. 870,说明不同主体之间存在共生关系且为正向共生关系;(2)共生系数0. 43≤θM≤0. 53,说明各主体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基本相同;(3)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4个共生主体相互之间的行为模式为政府主导、居民推进、企业协助、游客参与的正向互惠共生模式。结论]在民族地区旅游治理与政府、社区居民、企业和游客等多个主体存在关系,参与民族地区旅游治理活动的不同主体都不可能独自掌控和解决所有问题,各主体间应该是相互依赖,相互共生。

关 键 词:旅游治理民族地区多主体共生社区
收稿时间:2017/9/30 0:00:00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