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红梅 《民营科技》2013,(7):114-114
在建筑一体化技术的背景下,太阳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通过观察日照和集热器的安装情况,要针对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分类及系统的设计对其管路布置进行合理安排,在与集热器和建筑相结合的情况下达到最优选择,具体将对建筑进行技术侦探,这样合理的组装起来提高使用性。  相似文献   

2.
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取代传统的热水系统,既节省了造价,又降低了建筑的排放,符合建筑节能设计理念。文章首先阐述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优势,接着对其应用要点进行分析阐述,然后结合具体工程案例,从结构设计、定温循环系统设计和集热器排列设计三方面探讨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以此提高该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稳定性,从而更好地适应建筑给水系统的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3.
周全  周广利  周波 《科技与企业》2011,(16):138-140
我国的建筑能耗已经从本世纪七十年代的10%上升至如今的30%以上,建筑节能已成当务之急。我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太阳能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宽,已从最初较单一的生活热水向如今的干燥、供暖、空调等方向发展。太阳能供暖系统在设计时,采用和其他常规能源相结合、采暖末端采用地板辐射供暖的方式,达到舒适、节能、环保、节约空间的目的。通过科学的数据计算,配置太阳能最优集热面积配比,减少初投资,缩短回收年限。该采暖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在民用建筑、别墅、新农村等建筑中都开始试行推广。系统设计及设备选用时解决了防冻、屋面集热器漏水等各种太阳能系统常见问题,使系统运行更安全可靠。太阳能设计在建筑设计初期即开始介入,以达到系统和建筑最优结合,并可实现国家节能标准提出的"按户计量、分室调温"的要求。每安装1平米太阳能,年节能量达到3000MJ。现在中国大部分住宅居住面积在90平方米左右,若平均每户安装15至20平米太阳能,则既可满足供暖的需求,又可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太阳能热水器是把太阳辐射能转变为热能并用来生产热水的装置,在太阳能利用技术中是较为成熟的一项技术。由于太阳能热水器结构简单、效果良好、成本适宜,已普遍被人们所认可。目前太阳能热水器在我国发展势头强劲。 普通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器与贮水箱是一体的,并用支架固定在居民高楼的顶层。 家用壁式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器与贮水箱是分体的。集热器装置在用户向阳的南墙壁上,贮水箱安装在用户的房间内(见附图)。  相似文献   

5.
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是一种通过集热器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热能表加热水的装置,主要由太阳集热器、贮热水箱、管道及控制器等组成,通常安装在住宅或公共建筑上。如今,家用太阳能热水装置已经成为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节约常规能源、供应稳定用热负荷的新一代节能产品。  相似文献   

6.
张海云  顾鑫  魏洁  沈燕婷  薛谦 《价值工程》2012,31(23):310-312
真空管式热管太阳能集热器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本文综述现有的各类热管型太阳能集热器的性能差异,从而确立真空管式太阳能集热器的优势。同时,对目前制约热管太阳能集热器发展的一些因素提出了一些看法并在进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技术成熟,安装简单,使用方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对建筑外观破坏较大,使得建筑美学和节能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分体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出现,使得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应用与建筑美观的统一成为可能,从而能充分体现建筑一体化设计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运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替代传统热水系统,不仅能够节约经济成本,也能减少建筑物使用中的污染排放,符合绿色环保的建筑设计理念.文章重点探讨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别介绍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设计应用优势,以及在建筑物给排水中应用的要点.结合具体高层建筑案例,分析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应...  相似文献   

9.
太阳能凭借其环保性和广泛性,目前已成为各国未来绿色可持续发展首选的能源之一。文章对太阳能系统在火用分析这个方面比较了各种类型的太阳能集热器和太阳能热力系统。太阳能集热器是一种可持续性的重要技术,结合火用分析给出了更有代表性的效率评估,评估能量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建筑能耗高,能源缺口大,可再生的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热水在我国应用已经比较广泛。但目前太阳能热水系统基本是以各家各户独立安装使用为主,太阳能热水集中供应在我国尚处于推广阶段。文章介绍分析了在住宅小区中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集中供应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资源回收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说明了建筑节能的重要性,论述了墙体节能、门窗节能、屋面节能、利用太阳能等节能途径。  相似文献   

12.
郭帅 《价值工程》2014,(10):134-135
屋顶花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我国自60年代起,才开始研究屋顶花园和屋顶绿化的建造技术。屋顶花园的规划设计,使屋顶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总体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城市文明的延续与生活环境文化融合。屋顶花园的空间布局受到建筑固有平面的限制和建筑结构承重的制约,与露地造园相比,其设计既复杂又关系到相关工种的协同,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和水电等工种配合的协调是屋顶花园成败的关键。由此可见,屋顶花园的规划设计是一项难度大、限制多的园林规划设计项目。  相似文献   

13.
邢增杨 《价值工程》2010,29(36):77-77
短肢剪力墙结构是适应建筑要求而形成的特殊的剪力墙结构。文章对短肢剪力墙体系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断指剪力墙结构布置特点和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4.
陈良波 《价值工程》2011,30(12):152-152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屋面建筑节能设计的科学策略,从生态节能、采暖节能、绿色环保太阳能屋顶节能等方面论述了科学节能设计的创新优势及具体措施,对建筑行业深化改革、提高人性化设计水平、充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赵忠颖 《价值工程》2011,30(12):144-144
屋顶是决定建筑轮廓的重要部分,对建筑形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坡屋顶住宅既能美化城市环境、丰富建筑立面,又能抗渗防漏、隔热保温,改善顶层居住环境,提高空间利用率。因此,应深入分析建筑坡屋顶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以有效提升建筑整体设计质量。  相似文献   

16.
王永胜 《价值工程》2010,29(9):137-137
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推进,今后节能减排将成为各行各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筑业作为一大支柱产业,更得首当其冲。建筑墙体改革与墙体节能技术的发展是建筑节能技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发展外墙保温技术及节能材料则是建筑墙体节能的主要实现方式。推广应用保温节能复合墙体将成为今后建筑墙体改革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刘志锁 《价值工程》2013,32(5):110-111
建筑是城市生活的一个主要的组成元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在进行建筑工程时开始渐渐意识到经济的发展不应当建立在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对地球资源的无限制消耗的基础上。目前,我国已将节约能源作为了一项基本国策,同时也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而建筑节能这一项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占据着是我国节能的领域的重要地位。建筑节能工作主要包括两个部,一是建筑围护结构节能,二是采暖供热系统节能。在这两个部分中,建筑围护结构中的墙体所占的面积最大,而墙体的传热所造成的热失比例也是最大的,因此墙体的节能能力是所有建筑节能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墙体的保温性能可以说是墙体节能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而墙体节能构造是由结构层和保温层构成的,它直接决定了墙体结构的保温性能,且可以根据墙体构造中的保温层与结构层的具体位置不同,将墙体保温分为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以及内外混全保温这三个部分。本文意在通过对上述三种保温方法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对工程中的质量问题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艳君 《价值工程》2010,29(6):201-201
根据我国现行有关建筑节能的方针政策及各项规程的要求,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在鸟山矿井食堂工程节能设计中,采用了煤矸石空心砖为框架填充墙,外贴100mm厚聚苯乙稀保温板,屋面和地面用挤塑保温板,满足了建筑节能50%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试述屋顶花园的防水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建彬 《价值工程》2010,29(9):112-112
随着绿色办公理念的引入,对办公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屋顶绿化对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日趋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空间,开拓人类绿化空间,建造田园城市,改善人们的办公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对美化城市环境,改善生态效应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屋顶花园的漏水原因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并对屋顶花园的防水设计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建筑装饰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人们对高品位的建筑装饰追求不断增多,对建筑装饰装修行业及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人员需要对多学科交叉的建筑装饰技术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新兴的建筑幕墙工程建设内容包括设计、安装施工及保养等方面,工程技术人员要严把工程各环节的质量关,才能保证幕墙工程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