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超  张毅 《当代经济》2016,(17):6-8
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是衡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健康平衡的重要指标.本文以我国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2003-2013年共11年的数据为依据,运用空间差异指标分析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性,同时引入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对其进行空间回归分析研究其经济发展的收敛性,以综合衡量长江中游城市群过去十多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来为该区域今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系统耦合理论,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物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城市群内31个城市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计算了各城市在2008~2017年的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平均耦合协调程度属于轻度失调状态,部分中心城市耦合协调度较高,但其周边邻近城市的耦合协调度较低。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作用,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加快都市圈建设,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内的应用,实现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探究县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文章采用熵值法、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在揭示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演变过程、短板弱项与影响因素基础上,探索提出县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与策略。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在空间上整体呈现“中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人口增长缓慢和建设投资少是研究区县城所面临的普遍困境。(2)2015—2020年,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提升明显,但与城市相比,在“人口聚集”“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等维度仍具有较大差距,县城短板亟待全面补齐以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3)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质量主要受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制约,且随着县城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其限制因子出现从“保障性”要素向“提升性”要素转变的规律,县城城镇化建设需要差别化的策略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4)县城城镇化质量是以人口为基础,经济驱动、区位约束与政府调控等多重要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据此,从共性与差异性两个方面给出长江中游地区县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协同发展是现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下,为把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第四极,以城市群差异为基础的城市群间协同发展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本文从经济发展的外在条件出发,就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引擎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进行分析;从内生条件出发,通过介入机会和介入能力模型就两者间产业同质化程度进行对比.综合内外两个维度得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环鄱阳湖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最强,环长株潭城市群对长三角城市群介入机会最好,而武汉城市圈对长三角城市群介入能力最佳.在区域整合和协同机制下,整合外在和内生条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各自特点和当前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城市群对外经济合作新模式及协调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搜集了2000—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9个城市的相关数据,探索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变化及其互动关系,结果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旅游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且旅游增长速度区域差异大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区域差异。(2)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发展的不平衡性大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旅游和经济的基尼系数及重心在不同区域的变化趋势不同,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两者的变化方向也不同,既有同向变化,也有反向变化。(3)整个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对旅游发展的平衡性无显著影响,而旅游发展的平衡性会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性,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的旅游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41个地域空间单元2000—2012年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运用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及地理加权回归(GWR)等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多变量影响下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空间格局演化驱动机理。研究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总体上表现为地区之间较强的负相关性,经济发展异质性较强,差异性显著;2产业结构与生产率、地区经济效益、科技与教育投入在空间上具有正相关性;对外开放程度在空间上具有微弱的负相关性;发展成本呈现随机排列态势,不具有地理空间上的相关性。3多数变量演化过程大致相似,但不同的时段在不同的局部各有差异。产业结构升级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范围逐渐由武汉城市圈向外围扩大,地区经济效益对长株潭城市群影响程度及范围逐渐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影响程度最大,科技与教育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由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逐渐减弱,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程度有减弱趋势,而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受资源约束程度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7.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为我国未来发展打造核心驱动力的重要部署,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应把握这一契机提升区域竞争力。通过对创新驱动内涵和评价研究的回顾,构建了创新驱动发展模型,并以该模型为基础对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中游地区在创新资源投入、创新活动、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4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劣势。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为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讨论的市镇 ,是指明清时期介于县城和村落之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商业实体。尽管众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对明清长江中游的市镇进行了研究 ,但系统研究该地区市镇类型的论著尚未发现。大体上 ,可从市镇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人口规模、经济功能等四个方面 ,划分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市镇类型。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市镇类型十分完备。市镇类型的划分 ,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考察市镇的发展历程 ,并对市镇在区域市场网络中的作用和特点作出准确的历史评估  相似文献   

9.
张晓  石明奎  黎亮 《当代经济》2009,(17):164-165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贵州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不仅制约了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对长江、珠江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带来威胁.本文以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为研究点,通过分析1949年以来当地农业发展与生态安全的协同发展状况,评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活动的累积环境效应,揭示历史时期不同发展模式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长江干流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长江干流上中下游地区经济差距正在逐步扩大、欠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与发达地区并存。区位和政策、经济基础、资金和市场、教育科技水平是形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因素。今后需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上下联动、共同发展。具体说来,即贯彻和落实国家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和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抓住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上马两个契机,推动干流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重视上游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在上游地区积极培育区域经济的生长点和发展轴;在微观上实行反梯度推进战略;发挥区域协作组织的作用,实施"一帮一"工程;加上上游防护林带建设和上中游的水土保护工作.严格控制有毒物质的排放.加强环境整治工作和灾害防御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1.
姚春玲 《经济论坛》2012,(9):112-114
农业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特殊和重要的地位,而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对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又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因此,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必然会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详细分析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对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作用以及农业经济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而说明农产品区域品牌如何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工业化是主要动力,工业化的程度通常作为判断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在当前经济与社会形势急剧变动的大背景下,如何根据各地区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走出一条具有特色、富有竞争力的区域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地区经济社会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的经济增长迅速,已成为国家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承载地和发展引擎,创新创业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选取长江中游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实证评估2013—2021年长江中游城市创业水平及其空间分布情况,同时运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匹配探讨长江中游各地级市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3—2021年长江中游城市创业水平均有所上涨,区域间、城市间的空间差异显著,主要以高创业活跃度的环长株潭地区为核心,集聚效应较强,且有向周边地区逐渐扩散的特征。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人力资本、交通条件、信息水平是造成城市间创业活跃度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
《当代财经》2015,(2):2
1.经济减速与宏观政策调控2.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与理论研究3.能源、交通、环保等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研究4.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质量5.长江经济带与中国经济区域协调发展6."一路一带"战略的经济学理论依据与实现途径7.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与财政法治研究8.税制改革与税收治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市镇经济的研究可以说是过去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中心环节。我们说明清社会是一个充满变化的社会,几乎都会把目光集中到市镇的发展和壮大上。有人还梳理出秦汉的定期市、魏晋隋唐的草市、宋元的草市镇、明清市镇的中国古代市镇发展脉络来。可见市镇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基本标志。如果说,全汉升先生在2 0世纪3 0年代发表在《食货》上的《中国庙市之史的考察》首开市镇研究先河的话,到如今已历70余年了。无论是总结这70余年的学术史,还是继续深化市镇经济研究。任放先生所著《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该书属陈锋先生主编《1 5至…  相似文献   

16.
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化发展意义重大。发展新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区需要认清其绿色化发展的整体水平,比照差距,寻找原因,推动各地区科学、有序和高质量发展。文章从绿色生态、绿色生活、绿色生产等三个层面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化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其空间差异展开了实证。研究认为,各地区绿色化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形成的原因具有异质性,而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以及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开放开发程度是对其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对此,新阶段应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深入推进地区城镇化水平、推动地区开放开发,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7.
汪侠  徐晓红 《经济地理》2020,40(3):5-15
新时代背景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基于2003—2016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技术优化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和Dagum基尼系数法对经济质量、效率变化、技术变化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区域差距进行了测算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经济质量、效率变化、技术变化年均分别增长2.48%、-0.53%、3.03%,技术进步是经济质量优化提升的动力源泉;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质量随着时间推移呈现阶段性波动特征,下游地区经济质量均值最高,上游次之,中游最低;经济质量高值区空间分布格局由上、下游地区演化为中、下游地区,效率变化高值区呈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为双中心的空间集聚格局,技术变化高值区分布在中、上游地区;经济质量、效率变化、技术变化总体区域差距有扩大趋势,区域间差距是导致总体区域差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大农业战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是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主要经济指标低于平均水平的地区。所谓“大农业”战略,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发挥当地农业资源优势为中心,协调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使之有机结合,形成以农业为基础,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以第三产业为支撑的具有地区特色的经济发展体系,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大农业”战略,是根据本地区生产力的状况和资源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未来较长时间内农业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重点步骤和措施等全局性问题所进…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度长江经济带共同富裕水平,并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与Dagum基尼系数揭示共同富裕水平发展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来源,最后利用变异系数和静态面板收敛模型检验共同富裕水平发展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共同富裕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三大区域共同富裕平均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下游、中游、上游。(2)区域间差异是长江经济带共同富裕水平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共同富裕水平区域内差异均呈缩小趋势,各地区共同富裕水平的分布动态存在异质性。(3)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共同富裕水平均具有显著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相对β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20.
《当代财经》2015,(4):2
1.经济减速与宏观政策调控2.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与理论依据3.能源、交通、环保等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研究4.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质量5.长江经济带与中国经济区域协调发展6."一路一带"战略的经济学理论依据与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