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三次产业与中国就业:增长趋势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蒲艳萍  蒲勇健 《生产力研究》2005,3(6):184-186,2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动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演变关系是众多学者所关心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就业弹性、产业偏离度、不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得出如下结论:(1)1990年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已达到饱和并开始排斥劳动力,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2)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非一致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的发展;(3)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产业结构偏差;就业结构变动中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2.
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增长影响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蒲艳萍 《现代财经》2005,25(2):64-6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动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演变关系是众多学者所关心的。通过对不同指标的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1990年代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已迭到饱和并开始排斥劳动力,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2)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不相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3)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产业结构偏差;就业结构变动中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3.
陈鸿 《现代经济信息》2013,(6):196-197,212
本文依据云南1978-2011年的三次产业统计数据,采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云南三次产业结构演变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云南三次产业不管是总量还是结构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第三产业对地区经济的主导作用日益显著,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发展进程迟缓、对劳动力吸纳能力不足,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平均产值能力过低,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低下等问题依然突出。  相似文献   

4.
产业结构调整关系到民生改善与就业改善.第三产业又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最佳途径,使农民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过渡,这关系到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本文分析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结构状况,从不同产业出发,浅析产业结构调整对民生改善的意义,论述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以促进就业从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1990~2011年新疆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数据为依据,运用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各个指标,对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认为新疆最有发展潜力且吸纳劳动力能力最强的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次之。  相似文献   

6.
夏明 《经济研究导刊》2009,(30):100-101
从结构相似数看,贵州与上海的产业结构相似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与上海的就业结构相似程度极低;从就业弹性系数看,贵州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依赖性很强,第二和第三产业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较大;从比较劳动生产率看,贵州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大于第一产业。  相似文献   

7.
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及中国经济发展相对放缓的背景下,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本文通过对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现状的分析,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证明了我国就业结构的发展落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三大产业结构偏差大且趋向均衡的速度慢,造成我国劳动力就业困难,并且第三产业将在以后承担起接受新增和从其它产业转移出来的大部分劳动力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16,(8)
浙江省经济的发展对该省劳动力市场影响明显,就业数量基本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但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却滞后于经济发展的三次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仍有富余劳动力,第二产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数量相对偏少。因此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稳住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浙江省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均衡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产业结构优化与就业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第三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就业总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反,第二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就业总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通过放松行业管制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通过劳动力职业培训实现劳动力在产业间的顺利转换是提高就业水平的两条重要途径。产业结构与就业总量之间的关系还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发达地区,二者之间的关系与全样本回归所得结论是一致的;而在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对就业并没有显著影响,但人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口年龄结构与就业总量之间都是显著正相关的,因此,在欠发达地区,提高人口素质和优化人口年龄结构比产业结构调整更有利于促进就业增长。GDP的就业弹性系数显著为正,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试从理论上给出实际汇率变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三种传导途径,并从有效汇率的角度出发,通过协整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方法对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产业、就业结构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提升了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并增加了该产业就业人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同时相应地对第二产业的就业造成了负面影响.总体上来看,人民币有效汇率的上升将有助于长期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但短期会造成一定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和必然要求。劳动力只有通过流动,才能使劳动力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实现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能缓解结构性失业矛盾,有利于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劳动力的流动也日益活跃。相比较而言,东北地区的劳动力流动却依然比较滞缓。文章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在产业间、行业间、区域内和跨地区(省际间)的流动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就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如何通过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我国近年来就业矛盾十分突出,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国际数据的比较研究,发现就业矛盾的原因在于劳动就业结构滞后与产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结构性偏差,并且偏差的收敛速度慢于国际经验.分别从三次产业看,偏差产生的原因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缓慢,工业生产中普遍采用了劳动节约型技术,发生资本替代劳动,以及第三产业增长缓慢和结构失调.基于结构的观点,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产业结构对其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淑艳 《技术经济》2012,31(1):67-71,90
运用区位商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辽宁省的产业结构层次;运用偏离-份额法,从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两个方面分析辽宁省的三次产业结构、工业产业结构对其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全国区域分工中,辽宁省的产业结构层次较高;辽宁省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其经济实现较快增长;辽宁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业行业的发展水平仍较低,这些行业在区际分工中不具有优势;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等投资大、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重化工业在辽宁省经济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及政策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SSM模型对2003-2012年长江经济带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进行研究,并分析其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三次产业产值稳步增长,份额有所提高,结构演变过程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交替主导;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合理,第三产业凭借较强的竞争力成为地区经济的主导产业;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增速较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竞争力强,形成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政策导向影响、要素价格变化、区域分工合作以及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建议,以期促进长江经济带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paper, we model a two‐sector small open economy with emissions and unemployment associated with the fair wage effort hypothesis, and investigate the environmental and employment impact of an emission tax, a subsidy for purchasing environmental goods in the downstream polluting industry, and a subsidy to the upstream eco‐industry. We then show that if the eco‐industry is skilled labor intensive relative to the polluting final goods industry, while a subsidy for purchasing environmental goods decreases the unemployment rate of unskilled labor, it may increase total emissions. In contrast, the emission tax and the subsidy to eco‐industry firms worsen the unemployment rate, though both policies decrease total emissions. Hence, if the emission tax is set equal to the marginal environmental damage, and either a downstream or upstream subsidy is used to mitigate unskilled unemployment, the optimal subsidy to purchase the goods is positive whereas the optimal subsidy to the eco‐industry is negative, i.e., a tax on the eco‐industry.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使用1999-2007年我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制造业行业间和行业内就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在FDI的影响下,行业间就业结构呈低端化,但是行业内就业结构得到优化。FDI通过促进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就业增长带动了制造业的就业增加,同时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从内资流向外资的情况也较严重,即FDI主要通过增加自身的就业而非内资的就业带动了我国就业数量的增长。行业内就业结构来看,技术密集型行业就业结构得到优化的结果比劳动密集型行业要明显。其中竞争效应促进了内资就业结构的升级,但存在高技能劳动力从内资企业流向外资企业的情况。总体上增加就业和提升就业结构的因素在于内资投资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 of labor-tax progression on employment and welfare in an economy with a unionized labor market. The government influences wage bargaining through its tax policies. Wages can be reduced by increasing the marginal labor-tax rate. If there are no restrictions on profit taxation, a first-best optimum with full employment is realized; this first-best optimum can always be implemented by a progressive tax schedule. If profit taxation is restricted, unemployment may arise. For this case, we show that the welfare-maximizing degree of tax progression is influenc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in particular the wage elasticity of labor demand, the distribution of bargaining power, and the existence of unemployment benefits. Examples are given for both progressive and regressive tax structures. Comparative-static analysis reveals that a decline in union bargaining power, an increase in unemployment benefits, and an increase in the overall work force reduce the efficient degree of tax progression.  相似文献   

18.
关于发展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的理论争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济学家们认为,发展中国家资本匮乏,而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比较优势原则,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而反对者则指出了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三点不足,并认为,从长期看,资本密集型产业可以更多地促进就业。两方的争论,对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政策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绍兴GDP增长率、就业增长率和就业弹性变化趋势基本上一致,三次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同。1994--2006年,第一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为-0.77,第二产业为0.21,第三产业为0.26。绍兴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变动的特点与绍兴集群经济发达的特点密切相关。绍兴集群经济演进及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对扩大就业的启示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把青年劳动力作为就业和创业扶助的瞄准点;保持灵活的就业渠道,弥补经济增速下滑的失业损失;发挥政府职能,降低自然失业率。  相似文献   

20.
Based on labor search models with an exogenous labor force, existing papers have found a negative relation between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and unemployment. Motivated by the fact that th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has changed substantially across OECD countries, this paper revisits the long-run relation by taking account of endogenous labor-force participation. We find that, via the effects on employment, changes in labor market institutions may increase or decrease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Moreover, depending upon the effects on the labor force and employment, these labor market institutions may increase or decrease unemployment rates in the long run. Thus, changes in labor market institutions lead to a non-monotone relation between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and unemployment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