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薛玉琴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4):75-77
《灭亡》是巴金的处女作,评论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这部作品褒贬不一,《灭亡》对主要人物杜大心和李静淑等形象的塑造,渗透着浓郁的现实主义,把他们置于现实社会生活的背景之中,用艺术真实的手法折射出作对现实生活的感知。因此,应重新认识和评价《灭亡》这部现实主义作品的积极意义,并重新确定它在新学史上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2.
芮雪梅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6)
作为文学的一种新形式,口语体文学以其鲜明的语言特色吸引了读者的目光,翻译口语体文学也成为翻译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施咸荣翻译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尽量保存原文的语言特色,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对当时中国文坛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宋彦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6):39-41
艾伦和霍尔顿分别是《伊库斯》和《麦田守望者》的男主人公。他们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与文化持强烈否定态度的反叛者,是自我放逐、坚守"生活在别处"的孤独者,也是拒绝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同流合污的遗世独立者。他们境遇相似不是偶然,而是二战后英国美国社会必然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5.
杜璇 《铜陵财经专科学校学报》2011,(6):87-89,106
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中,对存在主义流派命题的处理别具一格,具有双重性的特征。不仅对主人公的荒诞性的经历进行了较为细腻的描述,同时也使其所经历的人生之旅凸显存在主义观点的荒诞性,继而将自由的观念引向了荒谬的结局。本文旨在探讨塞林格的作品中所具有的处理存在主义的文学流派和哲学命题的方法,以加深对塞林格小说创作的特点及方法的理解,论述其创作技巧、哲学观念及其所包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徐锐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9):103-105
19世纪女性小说《爱玛》被认为是女作家简·奥斯丁六部小说中最成功的作品。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意识角度浅析爱玛形象,进一步全面和立体地解读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同时阐释出奥斯丁公开向男权社会提出抗议,反对女性做"房间里的天使"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7.
马玉洁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202-203
在文学作品中,象征符号被广泛应用,为主题服务。论文旨在探索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中象征符号的效用。通过对该小说中各类符号的研究学习,试图揭示小说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复杂的性格特征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并指出,霍尔顿.考菲尔德作为战后青少年中的代表人物,表面乖张不羁,实则纯真朴实,有同情心。在小说中,众多象征符号勾勒出了一幅幅文学场景,展示了主人公所处的现实世界以及他所追寻的理想国度。 相似文献
8.
柴香菊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1(4):77-79
《威廉.威尔逊》是爱伦.坡的一篇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爱伦.坡使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主人公威廉.威尔逊善恶两方面的性格特征,在故事中最终恶的一面战胜了善的一面。用人格结构的理论对威廉.威尔逊的两重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分析,可以管窥爱伦.坡的悲观主义世界观。 相似文献
9.
本文浅析了《简.爱》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简.爱是一个本性善良、敢于反抗的女性。她自尊自爱,敢于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婚姻。 相似文献
10.
陈曦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7)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执着于真实、善良的问题少年,在被学校开除后,经过几天几夜的流浪,他对人生、社会有了新的理解。最终,善良、大爱让他重新返回社会,守望人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6-58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深陷守护儿童纯真、事物永恒和世界纯洁的虚妄之梦中,幻想自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试图阻止儿童坠入成人世界,忽视了儿童的成长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趋势。在荒诞扭曲的外部环境、逆来顺受的性格缺陷、虚无模糊的抗争目标以及挥之不去的死亡情结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霍尔顿逐步从反叛走向覆灭。 相似文献
12.
李泽虹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
《儿子和情人》中的男主人公保罗·莫瑞尔(Paul Morel)天生性格敏感,在外界成长环境与家庭背景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其母亲的特殊影响下,产生了心理上的"恋母情结;女主人公莫瑞尔太太由于家庭出身较高,不甘下嫁给一名矿工,把儿子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和精神上爱恋的对象,造成心理上的逐渐不正常,集优点与缺点于一身。 相似文献
13.
徐梓源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06-207
《老人与海》是创作于1952年的一部中篇小说,获得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作者海明威是著名的现代美国作家,《老人与海》是他晚期作品的杰作。小说成功塑造了老人圣地亚哥这一硬汉形象,他面对生活的困苦和命运的不幸,依然勇敢、无畏、自信、乐观,保持着人类的尊严和勇气。海明威以自己为原型,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充分地加入到对圣地亚哥性格的刻画上。老人的性格特点对当代大学生有非常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土生子》主人公的心理和行为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平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6):81-82,85
理查德·赖特的长篇小说《土生子》猛烈地批评了种族歧视的危害。在塑造别格这一典型形象时再现了 黑人群体交织着反抗与矛盾心理意识的萌动及其升华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征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2):125-126
大多数评论家认为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女主人公吉格是一位没有思想、没有主见、逆来顺受的女人。因而是一个没有翅膀的天使。本文通过对文本的具体分析来探讨吉格在等待火车的四十分钟里的心路历程,证明吉格并不是一个没有思想的女人,她有自己独立的家庭观念和爱情观念,她有思想的翅膀。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天使投资多方面的分析,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指出在我国大力发展天使投资的必要性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以推动我国天使投资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周雷 《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6):82-83
通过对小说《觉醒》中圣经原型的批判,从心理学角度揭示了小说结构的二元性。主人公埃德娜和罗伯特如同伊甸园里的夏娃和亚当,经受着道德束缚和欲望引诱的双重折磨,这种折磨恰恰来自于他们潜意识中本我和超我的不断斗争。 相似文献
18.
刘珊 《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6)
《扶桑》中的克里斯形象还原了19世纪后半期美国白人社会对于第一代华人移民带有种族主义的"集体白日梦"。家庭环境、社会集体意识、民族文化都在他身上留下了明显的烙印。克里斯对扶桑的情感包含俄狄浦斯情结、东方主义迷恋以及骑士拯救幻想,同时他还受到了美国反华意识形态的影响。最终身为基督徒的他在不断的忏悔和反思中走向了成熟和理性。该形象重构了西方殖民文学中传统的白人男性角色,也表达了严歌苓希望东西方能摒弃偏见,以宽广的胸怀对待他国文化的愿景。 相似文献
19.
李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鲁迅作品《伤逝》的主人公子君是一个痴心的为爱而奋斗而牺牲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但是盲目的爱显示的巨大的力量,随着旧势力的反扑、失业的打击、人性弱点的膨胀和性格缺陷的彰显而逐渐降低消散,并终于导致他们的家庭破裂。曾经相爱的两个人从此走向陌路,子君在父亲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赛过冰霜的冷眼中走向了坟墓,最后在无爱的人间痛苦地死去。她的爱情悲剧是当时的社会所造成的,但是与其自身存在的性格弱点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20.
张娅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6):54-55
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的家族体系与伦常规范和西方现代典型家庭体制完全不同,却与中国传统社会家族体系相类似。通过对美国现代小说《教父》中所描述的科里昂家族结构及其理念与中国传统家族体系的比较分析,阐释主人公迈克·科里昂"以家族为本位"等中国传统式家族观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