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8 毫秒
1.
近年来,互联网支付伴随国内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而崛起,支付模式多样、体量庞大、增长迅猛,但国内对互联网支付的管理还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近两年陆续出现了一系列风险事件,引发了消费者的投诉和质疑,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在继续推动互联网支付发展的同时,也迫切需要加强对其风险的分析和防范,并完善配套的监控和管理机制。本文试对国内互联网支付风险进行研究和分析,揭示制约行业风险控制的问题,并提出加强互联网支付业务风险防范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简讯     
首部网络支付风险防范自律规范出台 据悉,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制定了《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风险防范指引》,它填补了互联网支付风险管理自律规范的空白,对完善支付行业管理制度,加强行业主体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监管作出全方位布局与全面释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加强对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监管,是完善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市场稳定运行的客观要求。在分析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行业发展和行业监管现状,结合纳什均衡理论构建了基于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监管博弈模型,并通过模型求解,得出影响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中监管部门与支付机构间决策选择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些关键因素及当前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所存在的风险及监管缺陷,从央行监管视角出发,就进一步加强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行业监管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年交易规模近亿元的互联网支付业,迎来了首个风控板块的规范性文件。近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印发了《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风险防范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这是国内第一部针对互联网支付业务风险防范操作的具体规范性文件,填补了互联网支付风险管理自律规范的空白。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迅猛,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本文分析了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风险及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存在系统性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政策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我国需要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有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构建多层次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增加互联网金融的安全体系建设、加强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和加强国际间合作治理风险等。  相似文献   

6.
宫建华  周远祎 《征信》2019,(9):89-92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对社会各界的影响日益加深。以互联网借贷、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结算、互联网投资理财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掀起了我国金融创新的热潮。与此同时,由于行业野蛮发展、无序竞争及监管缺位,使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市场也逐步暴露出各种问题。通过对我国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现状与主要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加强金融监管、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加强行业自律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风险特征及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认为互联网金融存在经营主体风险、法律合规风险、技术操作风险、市场流动风险、资金安全风险和货币政策风险等。发达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要包括对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网络银行、众筹融资的监管。为改善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应明确监管原则,适度监管和协调监管并重;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加快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建设,通过立法明确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完善互联网监管规则,明确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经营范围及监管主体。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跨境支付业务试点的开展以及无卡支付业务的广泛使用,支付清算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在享受行业便捷高效服务的同时,支付机构风险防范能力将影响整个交易的安全性,支付业务的风险问题亟待关注。支付机构面临的支付风险及趋势分析1.支付环境与主要风险中国特定的国情决定了支付机构及其竞争者、合作者,以及商户、消费者/用户、政府、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者,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总结了互联网金融概念和主要模式分类的基础上,以国内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为主体进行研究。本文概括了国内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的三个特征—互联网普及率高,互联网/移动支付使用率增长快、第三方互联网/移动支付市场集中度高以及业务交互影响和创新,支付场景拓展。本文认为,安全技术风险、流动性风险、用户道德风险和互联网支付法律法规滞后引起的法律风险是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为了控制风险,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应改进与创新互联网安全技术和设立大额赎回准备基金。整个行业设立类存款保险基金和设立负面信用清单。国家监管方面应尽快出台独立完整的法律,并对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及市场进行功能性和混业监管。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带动了线上支付行业的发展,金融行业与互联网行业交叉融合,形成了互联网金融这一具有蓬勃向上势头的新生行业。然而,互联网金融行业在逐步扩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逐步显现出一系列法律风险,这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障碍。所以,为保障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繁荣与稳定,就需要对互联网金融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加以研究,以寻找规避和防范互联网金融行业法律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金融是将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实现充分的结合,其涵盖了比较广泛的内容,比如网络支付、网络投资等内容。通过借助互联网,使传统金融行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境地。但是,其在带来要一定的活力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因素,比如,金融风险的产生。本文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最后提出了防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网络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风险及监管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阐述了第三方支付在我国的发展情况,然后对网络第三方支付所隐含的风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进而探寻加强对网络第三方支付的监管,以防范风险,促进我国电子商务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业务规模、互联网支付、收单业务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第三方支付的现状,指出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平台存在一定资金安全风险隐患、行业监管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客户信息存在泄露风险、机构监管模式落后导致效率低下等,提出加强备付金集中管理、完善法律监管体系、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实现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模式转变等规范第三方支付机构健康发展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4.
山林 《金融电子化》2010,(11):54-55
随着电子商务市场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非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公司)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渠道广泛参与支付业务.已成为支付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支队伍。为规范非金融机构的支付服务行为、进一步防范支付风险、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2010年6月,央行发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5.
陈玲 《海南金融》2001,(8):39-41
保险经营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保险企业、监管部门、行业自律组织以及社会公众等的共同努力,在加强对保险风险识别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建立健全保险企业风险控制机制、加强偿付能力监管、完善保险同业自律机制、培育社会监督力量以及加强宣传教育等,达到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根据对辖内县域票据使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提出发展和推广使用票据结算的相关建议:完善信用体制;用结算成本推动票据结算工具的发展;建立和完善支付结算工具风险防范制度;建立和完善票据支付结算工具的结算制度;加强推广使用票据支付结算工具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7.
张云霞 《会计师》2022,(1):81-8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和智能手机、自助机等终端设备的普及,互联网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公立医院探索互联网支付业务的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本文通过分析智慧医院背景下收费部门内部控制管理的意义,总结了收费部门目前存在的主要内部控制风险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智慧医院背景下加强公立医院收费部门内部控制的建议,用以改进医院收费部门的业务流程和工作质量,减少和防范收费部门的内部控制风险,保障国有资产安全,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吉春娴 《金融纵横》2012,(7):65-67,72
相对于传统的银行支付结算而言,目前我国新型支付结算业务表现在银行新型支付结算和非金融支付结算两个方面。随着银行新型支付结算工具和非金融支付业务的迅速发展,其交易网络化、隐蔽性化和操作远程化、程序复杂化等特征,潜藏许多洗钱风险,亟待重视并加以防范。本文分析了当前银行新型支付结算工具和非金融支付业务潜在的洗钱风险,并从多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范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陶颖 《时代金融》2014,(7Z):100-100
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快速,而互联网金融下的支付方式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支付体系的监管者,应当加强互联网金融下的支付监管,确保社会公众的支付与财产安全。本文旨在对互联网金融下强化央行支付监管的意义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央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而提出加强和完善互联网支付监督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互联网金融最新业务进展情况,分析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特点,阐述其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并基于互联网金融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展望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认为其市场主体日趋多元,移动支付是大势所趋,P2P网贷将引领发展,同时全行业将被逐渐纳入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