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重工业是生产资料的工业,它为农业、轻工业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提供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是国民经济扩大再生产和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轻工业主要是生产生活资料的工业,包括食品、纺织品、日用品等等,满足人民吃、穿、用的需要,它是维持社会劳动力再生产、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的重要部门,这两个部门的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不能保持整个工业体系的平衡、协调发展及工业化进程问题。  相似文献   

2.
交通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研究交通如何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就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实现交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路径,以此让国民经济和交通运输步入和谐发展、共同促进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成果。长期以来,我国曾一直沿用过去苏联的统计分类方法,把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两大类。这种分类方法否定了第三产业在现代社会分工中参与物质生产的性质和作用,往往造成实际工作中片面追求工农业产值而轻  相似文献   

4.
<正> 铁路是我国统一的运输网的骨干和国民经济大动脉,它跨越省区,贯通全国,担负着各种现代运输方式总货运量的50%和总货物周转量的70%左右,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有着十分广泛、密切的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如果铁路的建设和改造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路内外与运输能力相关的各种比例关系失调,或是运输计划管理和组织工作不良,或是受到干扰和破坏,运输活动不正常,则铁路运输也不能适应于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的运输需要。要使铁路运输业适应工农业生产发展及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国家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三位一体的计划,是反映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内在联系和比例的有机整体。为了编制和执行科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必须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第一节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意义和任务什么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是在认识和运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使国民经济各项指标平衡衔接,正确安排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关系,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具体说来,国民经济综合平  相似文献   

6.
工农业的协调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具有意义,而泉州工农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依然严重存在。文章阐述了泉州工农业发展现状,讨论了泉州工农业协调发展机理,并提出了泉州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促进制造业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从行业划分的角度来说,工业一般可分为采掘业、制造业和水、电、汽、热等供应业三大部分,制造业是指对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为国民经济提供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的社会生产制造部门.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工业化的主力军和现代化的发动机.  相似文献   

8.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点。这种社会劳动的按比例分配,既包括物质产品生产领域内部各部门的分配,也应该包括物质生活领域与非物质产品生产领域之间,以及非物质产品生产领域内部的按比例分配。建国以来,我国比较长时间内只重视物质产品生产领域内部(特别是农轻重之间及其内部)社会劳动的按比例分配,仅仅强调物质产品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一个方面,当然,这是必须和应该的;但在另一方面,却忽视物质产品生产部门与非物质产品生产部门之间以及非物质产品生产部门内部社会劳动的按比例分配,因而形成非物质产品生产领域的某些部门,大大落后并且拖住物质产品生产发展的后腿。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相似文献   

9.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物资,其供需总量的平衡,对于促进工农业生产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前两年棉花供不应求,严重困扰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今年棉花丰收,市场供求将出现何种局面,令人关注。 历史的经验证明:在棉花市场出现供大于求之后,都必然引起一段时期的生产滑坡,直至产不足需,  相似文献   

10.
所谓经济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总称。亦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总和。具体地讲,就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各方面,以及社会生产、再生产各环节的构成、比例、及发展趋向。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总体上探讨的话,主要包括所有制结构,这是基础;若从社会生产、再生产各环节来探讨的话,主要包括生产结构(如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组织规模结构)。  相似文献   

11.
一、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简况 建州40年来,海西的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民经济由过去落后的牧业自然经济发展成为工农牧业生产全面兴旺,商品经济初步繁荣的多元经济结构,为大规模开发柴达木盆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1953年到1993年,全州工农牧业总产值由3800万元增加到了11.48亿元,增长29倍,平均每年增长8.8%,全州国民生产总值1993年达到15.9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3亿元。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1953年我州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占了100%,轻重工业几乎没有,到1993年全州农轻重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工农业发展比例不协调的现象值得我们警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工农业增长率的比例,出现了新的不协调。我国多年的经验证明,工农业增长率的比例大体为2.5—3.∶1,如果大于这个比例,农业就支持不了工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历史上三次工农业的失  相似文献   

13.
黄邦根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5):35-38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的统一,人口再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协调发展;二是追求利润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资本主义企业不断地增加资本积累,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扩大生产规模;三是保持两大部类和各部门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提高分配的公平程度,增加国内消费需求,以防止和减轻经济危机.这些内容,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纵观人类历史,交通运输作为区位影响因素始终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紧密相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空间扩展的主要力量之一. 一、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一、国家计划的统一性与企业计划的独立性在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要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对国民经济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我们所理解的国家计划的统一性,主要包含了下面几层意思:一是凡属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目标、主要比例关系、重大建设项目以及重点产品的生产和流通,都要通过国家计划统筹安排;二是国家计划反映了“全国一盘棋”的要求,重点是要在全国范围内搞好综合平衡,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相互适应和相互协调地平衡发  相似文献   

16.
李聪明 《特区经济》2005,(1):121-122
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的关系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一系列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具体包括两个基本层面:一是产业间的质的联系,简单地说就是产业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或促退的关系;二是产业间的量的比例,经济分析中一般采用两类指标,即产出量比例和要素比例。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地演变的,其演变的主要决定因素有社会需求变化、资本积累程度、技术进步和分工深化等。  相似文献   

17.
我国长期以来工农业发展失调,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工农业协调发展是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只有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我国工农业发展失调现状,走工农业协调发展的路子,才能实现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四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有深刻教训,正如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指出的:“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脱离国情、超越国力、急于求成、人起大落、是四十年来最重要的教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必须始终坚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这既是当前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一个共同目标,也是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指导方针。经济稳定与协调,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稳定,就必须协调。所谓协调,就是重大经济关系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个方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积累与消费之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固定资产投资与国民收入之间,社会购买与商品供应之间,财政收入与国民收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结构,指中国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影响经济结构形成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社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而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有重要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建立在合理的经济可能性之上。结构合理就能充分发挥经济优势,有利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经济统计的方法,通过加入劳动力投入的总价值,重新估算了1957-1978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工农业分部门的投入产出效益和国民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益.同时,运用增长指数模型,计算了计划体制时期各项投入和产出的年均增长速度.目的是与投入产出效益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即计划体制下,国民经济及工农业分部门的绩效很低,原因在于计划体制时期存在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两个方面的效率损失.因此,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