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轨道交通带动下的城市形态演变——以北京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建设,并成为促进城市形态转变的重要因素。从综合的空间视角出发,以北京为研究案例,采取基于GIS的空间分析方法,通过构建"交通—人口—经济"研究框架,揭示轨道交通带动下的城市形态演变规律。基于乡镇街道为基本空间单元的人口普查数据、经济单位普查数据和轨道交通网络数据分的析表明,随着2000年以后北京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完善,人口的空间分布同时出现了沿着城轨线路的郊区化分散、以及网络交叉节点上集中等两种不同的变化趋势;而就业的空间分布则向着可达性良好的节点集中。这形成了就业中心在城市中心区、居住中心在郊区的职住分离的城市形态。职住比极高或极低的地方,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压力也更大。旨在为塑造健康的城市空间形态,提升就业可达性,以及制定城市与交通协同发展的规划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认为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之间存在着持续的相互作用关系:一方面,城市空间演化不断对城市交通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为城市交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条件;另一方面,交通可达性的提高和交通方式的变革又会对城市空间的进一步演化产生引导作用,它们之间通过可达性这一关键因素的不断调整和变化实现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价值工程》2019,(32):198-200
佛寺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以隋唐长安城为例,通过对佛寺的主要建筑构成及其平面布局进行分析,探讨其分布形式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研究佛寺对古代城市物质形态的影响:树立城市标志物,影响空间肌理;形成天际线,完善城市空间景观;提供公共活动场所,塑造城市景观节点。  相似文献   

4.
解决中国城市建设实践中的问题,需要自己内生的城市规划理论,需要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到传统中寻找智慧.为此,论文回顾了中医的理论思想,对中医理论与城市交通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以北京为例,加以探讨,试图运用中国的中医理论思想解释城市的交通问题.通过分析,认为传统的哲学能够解释现代中国城市交通的问题与现象,提出解决方案.未来的研究应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新的解释性理论,揭示目前中国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再结合中西方的方法,构建一个新的方法体系解决之.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快速增长而用地严格控制的背景下,城市规模临近升级、城市结构即将演变的平原型大城市如何优化布局和创造特色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论文以潍坊市为例,分析了当前大城市空间布局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探讨促进城市形成紧凑形态、开放结构的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6.
城市形态的分维变化特征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城市形态演化的分维数值变化特征和规律,指出城市生长机制可以用基于DLA模型的人口-用地空间扩散和基于DBM模型的交通网络渗透规则进行解释.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分形模型导出度量城市形态的两个空间指数,该指数用以作为城市规划合理性的定量判据之一.  相似文献   

7.
我国历史时期的城市形态类型丰富、特色鲜明,反映了地域自然环境与历史发展的差异,蕴含着人们适应地方条件的经验与智慧。以同属巴蜀亚区,但形态差异明显的成都、重庆为例,构建动态、层进的城市形态认识框架,结合卫星影像与历史地图数据,按照收集—转译—识别—分析的程序,研究城市形态特征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揭示形态特征的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及生成原则,为当前城市建设提供信息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陈碧琳  孙一民  李颖龙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6):封2,101-111,封3
针对当前韧性概念相对模糊而导致的中微观尺度城市形态层面研究的缺失、城市转型的适应性规划实证研究不足的问题,首先通过综述城市韧性和适应性转型构建韧性城市形态理论框架,进而选取4个韧性特征,即多样性、连通性、模块化、冗余度,针对生态空间、土地利用、街道网络、街区地块、建筑足迹运用城市形态分析方法进行中微观城市空间物理要素韧...  相似文献   

9.
陈梦筱 《企业活力》2015,(2):144-149
城市形态和产业空间布局表现出明显的联动关系。城市形态研究视角从历史、市镇规划、功能结构向空间形态转换,城市形态具有多样化及层次性。产业布局理论经历了从区位论、市场论、产业聚集到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发展。产业布局模式经历了从均值、增长极、点轴、网络布局到梯度开发模式的演化。城市形态和产业空间布局互相促进优化发展。河南已形成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体系,城市形态主体区中原城市群产业成梯度分布,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取得成效;但是河南城市形态、城市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有待继续优化,城市发育不足,产业层次低,辐射带动功能有待提高。河南未来的城市形态和产业空间布局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构建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放射状、网络化城镇空间格局;强化城镇产业就业支撑,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推动体制机制创新,通过产城融合促进河南城市和产业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引发机动车保有量的急剧增长,交通拥堵问题随之而来,给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近年来唐山市作为北方经济发展前列的城市之一,其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代表性。本文以唐山市为例,从介绍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影响因素分析入手,从政府、社会组织、公众三主体协同治理角度出发,构建城市交通拥堵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为二线城市交通拥堵治理评价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借鉴,提出改进城市交通拥堵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市交通出行影响因素的计量检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国内40个交通出行样本数据的计量分析,建立了平均出行距离和出行时耗的多元回归方程,发现城市规模是影响单中心城市平均出行距离和出行时耗的主要因素,公交车分担率的提高相应增加了平均出行时耗,而高密度的城市开发有利于出行距离和出行时耗的降低.  相似文献   

12.
通过概述开封城墙的历史演化,深入探讨了历史上城墙对城市建设的促进和限制作用;并分析了开封城墙给当前城市建设带来的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协调城墙与城市建设关系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动力机制的研究,将其划分为内在动力机制和外在动力机制两种类型。其中,内在动力机制主要由聚集效应机制和要素替代机制两方面组成,外生动力主要包括市场驱动机制、政府导向与激励机制、技术创新机制等方面。城市土地就是在内、外在动力机制的共同作用以及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下,逐步从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的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的。  相似文献   

14.
城市空间互补与城市交通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超 《城市问题》2004,2(4):6-10
聚集效应主要决定于城市区域空间之间的互补性,而与土地价格不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城市区域空间互补性越强,聚集经济越大,资源空间布局越有效率,城市通勤距离也越短.由此才可以形成有效率的城市多中心空间形态.大都市交通问题的根源在于城市资源空间布局的非互补性.  相似文献   

15.
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区的大部分城市的城市河流湿地在整个城市湿地系统中占有主导作用,对于这些地区的城市河流湿地的研究能很好地反映整个城市湿地系统状况。在分析兰州城市湿地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兰州城市湿地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兰州城市湿地的建设和保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南京市地铁一号线为例,研究住宅楼盘距地铁站点的距离和住宅价格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距站点的距离和住宅价格增幅成反比例关系,即距离地铁站点越远,住宅价格增幅越小;地铁开通后,地铁两端的楼盘价格增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以地下空间开发为视角,用文献资料法、实证法研究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创新方式。从工程技术和技术经济的角度验证了开发区地下空间开发的可行性。认为开发区地下空间开发的主要障碍因素是产权归属不清、产权定价无据及缺乏规划编制;应从确权、定价、规划、融资、财税等方面着手加快促进开发区地下空间的开发。  相似文献   

18.
都市旅游标识导向系统标准化建设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了解都市旅游标识导向系统构成的基础上,对上海都市旅游标识导向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此提出了推进上海都市旅游标识导向系统标准化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交通政策实践分析表明,京沪两市目前交通实践主要集中于交通供给政策,交通需求政策和空间政策实施力度不够,这与发达国家大城市交通实践形成鲜明对比,也导致了京沪城市交通效率低下.两市交通政策的最大差别在于对个体机动车辆的控制方面,上海通过私家车牌照拍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小汽车的增长速度,而北京由于缺乏有效举措导致小汽车过快增长,这一政策差别是两市交通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京沪交通比较研究,就我国特大城市交通战略的未来走向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城市交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