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抚仙湖湖滨带生态治理构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抚仙湖近年来富营养化加速,湖滨带遭到严重破坏,引起了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寻求经济可行的治理途径,《抚仙湖滨带生态治理示范工程》即将实施。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就普遍关注的工程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后认为,进行湖滨生态治理不仅可消除湖滨带内部的污染,而且构筑起湖泊拦截净化的天然屏障,工程不仅可行而且十分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2.
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初步查明抚仙湖作为饮用水、水产品、鱼类栖息地、休闲娱乐、湖滨带净化等生态服务功能的权重分别为43.10%、11.34%、13.94%、15.41%、16.37%;基于调查分析结果,对该湖的游泳与休闲娱乐水域景观、湖滨带破坏情况、湖滨带大型水生植物覆盖比例等相关问题进行评估。研究成果奠定了抚仙湖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的基础,为抚仙湖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的提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抚仙湖流域磷矿开采区是云南省磷矿资源的重要分布区,但因常年深度剥离式开采,且缺乏有力的恢复措施,导致地表破坏较大、景观破碎、生态系统退化、动植物资源贫乏、水土流失量加大,增加了抚仙湖的污染负荷。因此,需在采空区复土的基础上通过植被的自然和人工恢复实现磷矿区生态环境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4.
抚仙湖水生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护抚仙湖水生生态与白鱼种群,"抚仙湖水生生态与白鱼种群保护及人工养殖开发"项目组在调查了解抚仙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水质状况、水生生物的基础上,分析研究生物群落结构及演替、鱼类的饵料生物及初级生产力,提出保护抚仙湖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保护抚仙湖水生态环境,研究提出整合澄江、江川、华宁三县为同一新行政区划,并构建以抚仙湖流域为范围的环湖"生态经济区"。基于新行政区划的形成和抚仙湖环湖"生态经济区"的建立,分析了迁出流域内居民、调整与优化流域内产业结构、转换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等措施的可行性,这些措施可实现保护抚仙湖水生态环境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抚仙湖保护与湖区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抚仙湖是云南高原湖泊中蓄水量最大的湖泊,是云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水量、提供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养殖水产品、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发展旅游的功能。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脆弱的生态系统,给沿湖人民带来了严峻的生态保护任务。只有加快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思想,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着力建设生态抚仙湖,才能促进抚仙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相关技术规范、法律法规的缺失阻碍了行业发展和场地环境保护。文章从水、大气、固废和噪声四个方面,研究讨论了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二次污染来源及其防治,突出其重要性和专业性,以保障生态安全、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最后,针对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二次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推进污染场地修复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土壤污染形势十分严峻,针对污染场地治理的修复工程越来越多;在整个修复工程中,环境监理可以对其进行全面监督和管理,是确保修复工程质量、防止二次污染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环境监理规范,该工作处于缺失或无序状态。文章基于对大量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现场调研、结合实地环境监理工作,对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环境监理进行了研究,分析其与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不同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9.
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损耗了自然资源,不可逆地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需要自然或者人为干预的生态修复,逐步恢复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政府环境治理项目中对污染减排、环境监测的财政拨款状况;其次分别从河流生态修复、海岸湿地生态修复、污染场地生态修复对比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不同生态修复种类中的政策支撑、工程实施、融资状况、技术创新与应用等;指出我国生态修复在政策体系、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修复经验,提出我国生态修复产业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0.
湖泊"肾"之衰竭:湖滨湿地退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滨湿地:湖泊之"肾"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湖滨湿地是湖滨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滨湿地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促淤造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以及生态旅游、缓解污染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倪超 《技术经济》2019,35(7):56-62
聚焦小微企业集聚发展与质量提升,以价值增量为核心梳理了小微企业集聚和质量提升的互动耦合逻辑,发掘两者关系的不同类型或模式,并根据互动主体间关系的差异,将互动关系划分为平台型互动关系、带动型互动关系和倒逼型互动关系三种主要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关系提出了互动质量提升的策略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梳理总结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内涵的基础上,以海南岛为例开展了省域尺度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以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恢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标,协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相关活动总和;(2)海南岛局部仍存在生态空间受挤占、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等生态退化问题,亟须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建议按照"一核三区"总体布局推进海南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一核"即中南部山区热带雨林核心区,"三区"即万泉河流域、南渡江流域、昌化江流域下游三个陆域生态修复区及其关联的近岸海域海岛海岸。  相似文献   

13.
何建洪  陈颖  李林 《技术经济》2020,39(7):43-53
从影响我国企业研发国际化战略的内生性要素出发,分析了其当前战略中市场导向性和技术导向性与国际化研发强度之间的关系,并从资源角度探讨了企业创新能力禀赋的中介传导作用。在此基础上,以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目录中建有海外研发机构的254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应用泊松回归对理论分析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对于存在显著国际化研发战略意图的我国企业来说,其当前战略的市场导向性对国际化研发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战略的技术导向性对国际化研发具有显著的激发作用;创新能力禀赋对国际化研发强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在战略的技术导向性影响国际化研发过程中具有部分中介传导作用。因此,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树立创新为本的战略导向,构建创新发展理念和创新文化传承,强化创新资源和能力的持续积累是我国企业推进国际化研发战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城市生态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城 市提供生态服务。在当前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下,城市 生态修复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其中能为城市生态空间植被恢 复提供潜在种子来源,且低成本、可持续、生态效益高的土 壤种子库技术也日益受到关注。以城市绿地、城市湿地、城 市废弃地等主要城市生态空间为对象,论述了城市生态空间 土壤种子库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城市生态空间土壤种子库 特征、影响因素和实践探索,梳理了城市生态空间土壤种子 库技术体系,包括修复模式、技术路线及评价体系。在此基 础上,提出了今后利用土壤种子库技术进行城市生态空间植 被恢复应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合适的工艺与方法开发、生态 修复和景观化融合等方面,以期为城市生态空间土壤种子库 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态问题是基于不健康的人地关系所导致的,人口膨胀、城市扩张和资源性产业过度是导致城市生态问题的具体动力。城市生态修复是对城市生态关系的修复,通过城市生态系统分析诊断生态问题形成的关键关系和根本动因,通过积极有限的干预,协调自然过程的相关变量,建立自然过程主导的城市生态系统修复框架和路径,让自然做工。以太原市城市生态修复为例,探索建立以山地绿量为关键调节变量,通过绿量的快速提升修复冷岛效应、水源涵养效应、坡地风效应、建立“水绿共举,复绿养水,水绿孕城”的系统理念,实现城市系统整体格局修复、山地修复、水体与水系统修复、城市森林与绿地修复和棕地的系统修复。  相似文献   

16.
建筑石料的开采,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景观破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占用土地、地质灾害、生态功能遭到破坏等。从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出发,以海宁市33个采石场为例,对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采石场生态恢复与综合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对海宁市采石场进行归类后,构建了生态复绿、回填利用、湖泊蓄水、旅游开发等采石场生态恢复与综合开发利用模式,以期对未来采石场的生态治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水生态修复工程已逐渐成为城市水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措施,而其有效实施有赖于河湖水网系统的形成。以水生态修复原理为基础,提出水网规划的目标在于水网与城市用地的共生共荣,其节点还应该拥有各自的特色,以实现水网空间的多样化,提高水网空间的活力。规划应对水网周边用地进行功能管制,建设生态斑块间的联系廊道,打造环湖路及滨河、滨渠路等,并提出建立水环境监测机制和应急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生活环境需求的提高要求景观绿地不仅要加强观 赏性和体验性,同时要满足生态可持续的目标。城市更新下 社区花园呈现迅速发展趋势,然而其景观设计与生态修复的 研究缺乏理论基础。基于此,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切入点, 结合社区花园的景观特点和功能需求进行植物生态景观营造 研究,提炼出基于土壤重金属生态修复的社区花园植物景观 营造目标与原则。从社区花园的空间分区设计、植物群落层 次、植物组团配置及重金属污染分级修复进行植物景观设计 的探索,提出基于土壤重金属修复下的植物生态景观设计策 略。以期为社区花园的长远发展和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景 观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Ecological Economics》2006,56(2):162-175
We employ a latent class choice model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alternative ec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s of wetland functions and services on individual preferences, and to determine whether socioeconomic factors and psychometric measures of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can explain differences in individual's preferences and values for wetland restoration. This analysis combines a multiattribute choice model with information on individual's characteristics to evaluate preferences for restoration of the Greater Everglades ecosystem, one of the largest and most comprehensive wetl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 projects. To identify potential endpoints for Everglades restoration, two alternative ec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 ecosystem were developed using the familiar distinction between function and structure. Survey data from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were used in a split-sample design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treatment. Within each subsample, the latent class analysis identified three groups who varied in their preferences for ecosystem restoration and socioeconomic profiles.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s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respondents' preferences and willingness to pay (WTP). The subsample responding to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had a significantly larger share of respondents in the group who favored proposed restoration plans than the functional attribute subsample. In both subsamples, the group who favored restoration had a higher WTP for restoration than other groups. The latent class analysis also revealed socioeconomic and attitudinal factors that explain some of the heterogeneity in preferences and WTP within each subsample; this heterogeneity would not be identified with a standard choice model. In the context of Everglades restoration, the results provide a baseline assessment of public support and WTP that suggests an emphasis on structural rather than functional restoration endpoints. The approach described in this article can be used in other policy studies of wetland ecosystems because multiple ecosystem services can be represented within a stated choice survey and differences in preferences and values for these services can be measured.  相似文献   

20.
采矿废弃地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生态退化及文化遗 失等突出问题已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在生态文明建设指引和 新时期发展需求的双重背景下,如何将采矿废弃地视为一种景 观资源,重新赋予其生态、经济、文化、美学价值成为全新命 题。总结欧洲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积累的成功经验,对解决中国 同类型问题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首先,从法律法规和运 营机制2个层面总结了欧洲采矿废弃地景观恢复的宏观保障经 验;其次,从生态修复、文化挖掘、经济带动三大视角剖析了 欧洲采矿废弃地景观恢复的具体实施经验;最后,客观认知欧 洲所面临的挑战,结合中国的突出问题及特点,从构建多主 体、精准化保障机制,实施分类型、动态化恢复途径,整合潜 在性、多元化资源系统3个方面提出对中国采矿废弃地景观恢 复的具体启示及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