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考察女性生育二孩的影响因素及其劳动供给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年龄的增长、家庭同住人数的增多和居住地为中、西部地区对女性生育二孩行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初育年龄的推迟、家庭收入的增加、居住地为城镇等因素会抑制其生育二孩的概率;生育二孩会导致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下降15%左右,具体而言,生育二孩会明显降低女性受雇的概率,但对其创业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且对低教育水平群体、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女性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此外,机制分析表明,生育二孩增加了女性的家务负担和儿童照管责任,进而对其进入劳动力市场产生抑制作用,而利用隔代照管和托幼机构照管等方式有助于缓解生育二孩对女性劳动供给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给所有有再次生育意愿的家庭提供了二次生育的机会,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女性孕育期与职业中断期的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对女性职业发展产生影响。本文以济南市企业女性员工为例,通过抽样调查与个案访谈的方式来探讨"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给企业女性员工带来的晋升、就业、自我提升等职业发展上的影响,尤其是因"全面二孩"政策所带来的职业上的困境,进而从国家、企业、个人角度出发对此困境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会通过人口结构的改变,对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结构产生影响。基于经典的消费需求理论,利用2014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通过双重差分法(DID)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检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前后,家庭消费倾向及其消费结构是否发生显著改变。研究发现:一方面,“全面二孩”政策并未显著提升或抑制家庭消费倾向。另一方面,政策的调整促进了家庭消费结构升级,尤其对城镇家庭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其中生存型消费占比下降,发展型消费占比上升。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CGSS2012调查数据,考察了角色代偿意识、家庭照料两个维度对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及其工资报酬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角色代偿意识越强,外出参与社会劳动的可能性越高,但对工资报酬的影响不显著;家庭照料的影响则要区分看待:学龄子女数量越多、或越认为养老责任在自己,女性社会劳动参与度越高,而对家庭成员的照料时间以及幼龄子女数量则呈负向影响.此外,学龄子女数量和个人养老态度会负向影响报酬待遇,但付出的照料时间越长,工资报酬反而会越多.稳健性检验证明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和工资报酬会在户籍和代际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未来不仅能优化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供给,还能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但是眼下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对女性就业的歧视也会明显的影响女性的职业发展.如何应对企业对女性就业歧视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需要从法律和社会的角度考虑,政府在公共政策上进行正确与明智的引导,增加“父育假”,平衡男女员工的生育成本,渗透男性在家庭中的育儿责任,法律也应向育龄女性照顾和倾斜.  相似文献   

6.
基于云南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人口预测,通过对比2011-2015年期间的实际人口数据和预测数据得出一个修正系数,并以此为参照将2016年的人口预测结果进行适当地修正作为人口预测基础数据.结果表明:云南自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实施,将在5年后的时间达到人口出生高峰,此后人口增长趋于减缓,并在2045年左右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劳动力人口规模在2026年以前持续增长,此后开始下降,劳动力人口抚养负担增加.“全面二孩”生育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速度,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还需从社会制度层面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带来的短期出生人口高峰,刺激了新的消费需求、扩大了城市就业空间,但也不可避免地对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产生影响,尤其是女性职工在事业发展方面可能会受到明显的阻碍作用,育龄女性劳动者完成生育后再次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重新择业,女性就业岗位开发、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等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出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我国国情,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不同生育政策下的未来人口结构,并建立以年龄结构、城乡人口比率以及性别比率为指标的指标体系分析未来我国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我们的分析结果,给出了如全面贯彻落实二孩政策、提供二孩政策福利的人口发展合理化生育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由于劳动力问题、养老压力、性别比失调、家庭结构不稳定等问题,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本文旨在说明全面二胎政策实施的背景.  相似文献   

9.
采用2015年和2017年CGSS数据,探讨房价对城镇居民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并从时空两个视角深入考察二者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对于全样本,房价对城镇居民二孩生育意愿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采用土地出让价格作为工具变量、替换CLDS数据进行回归,结果依然稳健。从影响机制来看,房价上涨对无房家庭生育意愿体现为单一且显著的挤出效应,对有房家庭同时产生挤出效应和财富效应,但挤出效应占据主导。(2)从时间趋势来看,随着房价的上升,房价对全样本城镇居民二孩生育意愿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增强。具体机制而言,2017年房价对无房家庭分样本的挤出效应小于2015年,表明“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房价的挤出效应;2017年房价对有房家庭分样本的财富效应也小于2015年,可能与2017年来一系列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相关。(3)从空间差异来看,房价上涨对东部地区居民二孩生育意愿表现为显著的预算约束,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为负但不显著,对西部地区居民则更多体现为财富支持。具体机制而言,对于无房家庭,仅东部地区房价对其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中、西部地区均不显著。对于有房家庭,东、中部地区均存在挤出效应和财...  相似文献   

10.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以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的方式深入了解陕西育龄人群对"全面两孩"政策的态度和人们的生养意愿.在收回的1361份有效问卷中陕西育龄人群想要生养两个孩子的比例为54.81%,同时育龄人群的生养意愿主要受职业状况、现有孩子数、家庭年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其中育龄人群的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力较小.  相似文献   

11.
典型的中国家庭分工中母亲通常较多地承担照料子女的责任,尤其在子女升学前,母亲往往会加大时间、精力的投入,因此可能不得不承受一定的劳动损失。本文从就业概率和劳动时间两个维度对此进行了论证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子女升学压力会使母亲的就业概率降低4.47%、周工作时间减少3.26小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子女升学压力给母亲带来的劳动损失。进一步分析表明,母亲劳动损失主要发生在子女中、高考阶段,数字普惠显著地缓解了子女面临中、高考阶段压力时母亲的劳动损失,即中年女性群体能获得更多的补偿。本文补充了对隐性家庭教育投资的研究,验证了数字普惠对女性群体的惠及作用,从而为数字普惠金融和女性劳动供给决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生育率下滑和老年化速度加快,我国人口问题日益严重,及时调整生育政策迫在眉睫,但新生育政策没有产生明显效果。高校女教师是公认的自身素质高、生育条件相对成熟的群体,选取高校女教师研究其生育意愿具有一定的代表。研究中通过对自变量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及因变量高校女教师生育意愿中理想子女数和生育目的的调查,运用 SPSS 数据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交叉描述统计,深入研究各影响因素对高校女教师生育意愿的影响。针对调查结果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提出针对性建议让高校女教师敢生、能生和想生,从而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生育水平。  相似文献   

13.
全面二孩政策在积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为面临困境的女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深刻影响。分析目前我国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阐述全面二孩政策影响下,女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并提出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8,(3):236-238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会对女性的就业、工作生活平衡和职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文章在对工作生活平衡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多维立体化的,由国家、企业、家庭和个人共同承担平衡工作和生活任务的构想。通过设立父亲育儿假、构建立体化托幼服务体系、营造支持工作生活平衡的企业文化,引入虚拟人力资源管理、采用弹性工作制和提供家庭照顾福利等一系列措施,助力职业女性的工作与家庭平衡。  相似文献   

15.
基于妇女福利的视角,通过对生育福利,劳动就业保障,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以及儿童福利等现有妇女福利政策进行梳理,对影响二孩生育意愿的因素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得到以下结论:生育津贴和产假、求职中的性别偏见、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妇幼保健医疗水平、儿童照料和学前教育是阻碍城市女性二孩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最后提出扩大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增加在妇女福利设施和服务上的投入,促进家庭养育成本社会化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人口形势进入21世纪以后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仍然没有改变,并且,我国人口的结构性问题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中国国情出发,结合"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对家庭生活状况、人口结构以及社会人口增长的利弊影响进行了浅要分析,并对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当前关于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多集中在企业劳动需求层面,较少着眼于居民劳动供给,更鲜有关注城市智能化对居民劳动参与的总体影响。本文基于2012—2014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的准自然实验,利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城市智能化对居民劳动参与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智能化提高了居民的劳动参与率,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城市智能化对居民劳动参与具有“推拉效应”。一方面,城市智能化提升了居民对互联网信息的应用程度,产生了信息约束放松效应,推动居民劳动参与;另一方面,城市智能化促进了产业智能化转型,拉动居民劳动参与。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城市智能化对年龄较大、多个孩子、收入较低、技能较低、农业户籍个体的劳动参与率影响较大,城市智能化驱动下就业更具包容性。同时,城市智能化显著提高了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因此,要充分发挥城市智能化转型的“稳就业”作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协同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与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方法,考察与父母同住的家庭结构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住父母通过协助料理家务与提供隔代照料等方式对女性的劳动供给具有“溢出效应”,而为同住父母提供照料帮助则对女性的劳动供给具有“挤出效应”,两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显示“溢出效应”占优,即与父母同住对女性的劳动供给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托幼机构等幼教资源的可获得性会显著降低女性对多代同堂的依赖,但养老院等养老资源的可获得性对多代同堂的家庭结构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居民对于二孩生育的意愿和行动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抽取了360个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的二孩生育意愿强;年龄越大,居民的二孩生育意愿越低;文化程度、收入水平越高,时间精力越多,居民二孩生育意愿越强。政府应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对女性的就业歧视,为二孩政策的落实做好经济、制度及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CHIP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了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对城镇劳动年龄群体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及其异质性问题.结果 发现,参保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以替代效应为主,会降低我国城镇劳动群体的劳动供给时间,但影响程度有限,且城镇养老保险的劳动供给效应表现出中部大于东部大于西部以及女性大于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