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建强 《经济论坛》2022,(8):99-106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最为关键。近年来河北通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振兴,在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础、培育大批农业科技人才、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面临吸纳人才的普惠性和长效性政策措施不足、乡村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乡村人才能力评价缺乏科学有效的标准、乡村人才成长激励保障不足、对乡村人才培训缺乏多元保障等制约因素。文章提出了加强乡村人才振兴综合管理、实施乡村人才预购与定制培养制度、加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对乡村人才进行科学评价、完善基层人才的激励保障制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以福建省为例,从“政治嵌入-文化嵌入-认知嵌入-技术嵌入”4个维度分析高等农林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逻辑。高等农林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存在政治嵌入成效不足、文化嵌入不够、认知嵌入和技术嵌入紧密性不强以及机制不健全等困境。为此,应从制度保障、精准人才培养、本土人才培育、机制构建等方面推动高等农林教育更好服务乡村人才振兴。  相似文献   

3.
辜红丽 《经济师》2023,(12):118-119
文章基于14所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分析,认为开放大学赋能乡村振兴的着力点是帮扶济困、发展产业、组织振兴、繁荣文化和富裕农民。其价值体现在推动乡村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助力乡村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和促进乡村文明建设焕发新气象。开放大学赋能乡村振兴注重内涵式发展,其对接国家战略提升愿景引领力、依托合作办学提升资源整合力、发挥独特优势提升管理推进力和聚焦学员需求提升教育服务力,是值得学习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4.
王俊  邓显石 《经济师》2023,(8):146-147
高职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就业创业作为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输送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展示,其成效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文章首先论述了高职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行性,然后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困境,最后从政策制定与宣传、高职院校精准对接乡村振兴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等角度探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策略探究。  相似文献   

5.
探究数字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相关概念和背景,从农村网民总体规模持续增长、产业融合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宏观经济政策助推数字乡村发展三个方面分析数字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现状,指出数字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数字基础设施薄弱、数字经济人才稀缺和数字治理水平滞后等现实困境,提出可供参考的数字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夯实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着力培养数字经济人才,完善政府治理数字化,推动数字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地方应用型大学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人才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而其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普遍存在问题,培养的人才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地方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应培养适应竞争需要、面向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坚持就业导向,适合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中高级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和创业人才。为此,需要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7.
朱文斌 《经济师》2023,(11):115-116+118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乡村的治理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作为有效推动乡村发展,推进依法治国和形成基层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因素,乡村治理成为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在乡村建设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基层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境,必须从提高自治主体治理水平,夯实乡村治理经济发展基础,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支撑体系,实现以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动态平衡等方面提出治理对策,构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的现代化科学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葛珊  宣朝庆 《开放时代》2023,(2):109-125+8
乡村基层卫生组织是现代卫生资源向乡村社会下沉的重要载体,建设有效的基层组织也是实现乡村卫生现代化的瓶颈问题。本文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乡村基层卫生组织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定县实验区和华西实验区现代卫生的在地化发展,探究乡村卫生制度、卫生服务、卫生人员等方面的在地化调适过程,发现乡村卫生组织在地化的实现需要在制度化卫生体系的框架中,合理发挥地方民众主体性的作用,实现外部卫生资源与内部组织成员的互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组织制度与地方社会环境耦合,组织运作与地方社会资源对接,组织动员与地方社会结构互融,舍此之外,现代卫生在乡村的在地化可能很难成功。  相似文献   

9.
数字经济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乡村数字经济从农村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农民增收和消费结构优化、城乡协调发展三方面赋能乡村振兴,但仍存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涉农数据开发率和利用率低、数字人才短缺、规模经济较弱等问题。因此,要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资源市场化流通,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强资本吸引力,使乡村数字经济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政策落实跟踪审计通过预防、揭示和抵御机制,监督和保障乡村振兴相关政策落实,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当前,国家正在加快数字化建设,为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在思想理念、审计模式、审计方法和审计整改方面构建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赋能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同时,政府还需要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和培育优秀数据素养人才等作为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保证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发挥效能。  相似文献   

11.
乡村要振兴,人才必先行。乡村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十三五”时期甘肃省对乡村人才发展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甘肃省乡村人才振兴还存在诸多问题,乡村人才流失严重,乡村人才素质偏低,部分村干部发挥作用不充分等,极大地阻碍了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积极留住乡村本土人才,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加大村干部队伍建设力度等振兴人才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城归”、“新村民”与乡村人才回流机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乡村人才回流机制,要把乡村建设需要的人才"引回来"、"留下来"。"城归"是近年来我国精英人才的首次"人才回流",是"三农"政策富集的成效,是我国城乡关系的"自我调节",其在一定程度实现了人才的"引回来"。研究认为,当前构建乡村人才回流机制,关键在于如何把人才"留下来",实现向村民与"新村民"的身份转化与意识转化,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研究提出,"留住"人才,需要不断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在外部环境方面,应加强乡村规划与执行,促进乡村建设有序化;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配套,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加快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发挥"乡愁"文化的粘性。在人才内部机制建设方面,应加快树立乡村共治共享理念,促使新老村民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建立双重诚信体系,提升政府与村民诚信意识;建立人才长效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尤其是乡村本土人的努力,而当前乡村振兴人才缺乏,在此种情况下,职业教育恰恰可以发挥出自身的教育功能,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支持。当前,职业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处于实践的困境之中。基于此,通过从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机遇分析着手,着重探讨助力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从转变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完善职业教育政策支持体系方面提出助力优化的路径与举措。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是对资源要素的再组合和再提升过程,只有提升人才资源和产业资源的匹配度、融合度,才有可能实现高质量的乡村振兴,人才数量和质量均是乡村振兴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要素,而人才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可持续发展二者密不可分。当前,乡村产业人才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乡村产业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亟须关注。乡村振兴需要产才深度融合,以产聚才,壮大产业人才队伍,以才促产,发展乡村产业经济,产才融合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是需要科技创新提供持续动力支持的系统工程。基于对相关概念内涵定义的理论分析,清晰阐释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从科技创新提供战略引导、全面保障、赋能生产等维度出发,论证乡村振兴依赖于科技创新的支持。再从乡村振兴需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农村现代化、满足人民需求角度出发,阐明科技创新能够加速乡村振兴。客观来看,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面临基础薄弱、动力不足、进展缓慢、缺乏整体合力等现实困难。应聚焦农村体制改革、专业人才培养、乡风文明建设、科技精准帮扶、产业体系升级、县域创新发展等内容,持续完善科技创新助推乡村振兴的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16.
乡村文化建设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在乡村文化建设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同时与新时代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对比,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主体动力不足、产业发展缓慢以及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为此,必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增强主体文化意识,培养文化建设人才;引入数字媒介手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健全乡村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以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福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统筹处理好发展“山”与“海”、土地“分”与“合”、农产品“多”与“少”、环境“守”与“用”、人才“进”与“出”、资金“供”与“求”等六大关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乡村振兴最短板;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构建乡村振兴产业支撑;引导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有序流向农村,集聚乡村振兴资源要素;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乡村振兴主体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稳固乡村振兴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8.
李光绪 《经济纵横》2022,(9):121-128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我国作为一个具有百年乡村建设连续统的国家,一直致力于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民国时期晏阳初、梁漱溟和卢作孚作为当时的乡村建设“三杰”,其对乡村现代化的早期追寻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具有现实启示意义。本文以“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么建设乡村?”为主要的问题意识来源,基于乡村振兴的视角,以晏阳初、梁漱溟和卢作孚的乡村建设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乡村现代化建设思想脉络的梳理、分析及比较,归纳概括早期乡村现代化建设思想的独特性,从主体自治、外源内生、产业融合、人才建设和注重调查五个方面,深入探讨早期乡村现代化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数字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福建省出台实施《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等文件,明确工作目标、实施内容和重点任务,并指导推进三明市大田县等4个国家级、20个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制定工作计划,发挥优势资源,打造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示范样板。为此,编辑部与采访嘉宾一起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并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马名杰进行点评。  相似文献   

20.
赵睿 《经济师》2023,(11):111-113
文章结合“三生”空间功能协调规划,为乡村发展提供科学用地保障,以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研究以天津市段截庄村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的乡村振兴规划探索,根据所在村庄的影像数据、规划数据和自主调查等相关数据,对不同的空间要素按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种类型进行空间要素功能的识别与分类;然后,基于段截庄乡村空间载体的识别,建立以村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要素为对象的“空间适应性”评价体系;最后从“三生”协调融合的创新角度,提出村庄空间布局优化建议:北部区域,以生态空间为绝对主导;中部区域则以生活空间为主,生态空间为辅进行优化建设;南部区域以生产空间为主,生活空间为辅,并最终总结出其对乡村振兴的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