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提升交通低碳化服务水平,推动高速公路“低碳”转型,基于国家低碳发展趋势,研究分析国内外“双碳”基本现状以及高速公路碳减排空间,有针对性地提出高速公路服务于国家“双碳”目标的探索应用。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我国“双碳”目标确立的背景下,对气温变化与能源消耗的关联机制进行分析,可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决策参考。采用我国1953-2020年的年平均气温数据与能源消耗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并构建联立方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耗与平均气温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其中能源消耗的增加对气温升高有正向影响,同时气温升高也加速了能源消耗的增加,两者存在“正向循环影响”,且这种影响在南方地区更为明显。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排放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化石能源燃烧国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减排的责任,各地应积极响应“双碳”政策,通过技术进步、开发绿色清洁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探索低能耗、高效用的低碳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如何让产业政策更有效是在“双碳”约束下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本文使用城市和企业污染数据,采用DID和合成DID方法研究了省级开发区升格对城市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开发区升格提升了城市碳生产率,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均成立;(2)开发区升格后严格的环境规制、营商环境的优化以及扶持力度的增加通过实现强市场、降错配、调投入、提创新、促转型提升了碳生产率。而上述效应源于更严格的考核激励、地方干扰的减少、政策制定权的下放以及产业政策集中供给的“优补效应”;(3)开发区升格更多地提升了中西部和工业依赖城市的碳生产率。本文为如何用好产业政策实现“双碳”目标下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自“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成为我国“十四五”发展时期乃至今后长期低碳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双碳”目标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存在着各种风险,保险作为重要的金融工具之一,可以为实现“双碳”目标分散风险提供保障,并且在引导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配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足够资金支持。文章运用相关理论与我国保险业支持“双碳”目标现状的分析,分别从保险业的资产端与负债端出发探讨保险业支持“双碳”目标的具体举措,并学习国外成功经验,提出适合我国保险业支持“双碳”战略目标实施的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5.
制造业的绿色转变事关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客观要求。因此,绿色转变研究必须从增长的极限转向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概念,分析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和日用玻璃生产企业碳排放情况,以期找到日用玻璃生产企业实现碳中和的路径,推动日用玻璃行业节能降碳和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6.
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完成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道路,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发展低碳经济。选取2005—2018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借助核密度估计与地理探测器进一步探究了中国各地低碳经济的动态演化规律与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区域内部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为显著的多极分化趋势;政府干预、技术创新、能源效率是影响各地区低碳经济时空演进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切实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国可通过政策设计、因地制宜等方式带动污染地区实现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7.
双碳目标下,为探索城市低碳发展情况,利用DPSIR模型理论,从5个维度构建了由27个指标组成的城市低碳发展指标评价体系,选取了四大经济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代表省份(浙江省、河南省、陕西省和辽宁省) 2011-2019年数据,运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分别对指标权重和综合指数进行了计算,并结合实际对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第一,指标权重大小驱动力>压力>响应>状态>影响,驱动力指标和响应指标越大,压力指标越小,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越高;第二,城市低碳发展受地区发展水平的影响,各省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研究结果可为城市低碳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2020年我国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表明我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决心,促使中国经济发展结构向低碳转型。在“双碳”目标下,人民银行进一步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促进绿色金融发展。商业银行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金融中介,其对金融工具的操作影响着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文章立足于国家“双碳”目标,分析人民银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意义,并对商业银行的碳减排支持工具操作方式进行研究,为助力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提出相关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实现“双碳”目标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文章基于我国288个城市面板数据,将财政分权、城市扩张和碳排放纳入同一理论分析框架,实证检验财政分权背景下城市扩张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扩张对碳排放存在正向促进效应;不同规模、区位、资源类型城市的影响呈现异质性效应;随着财政分权度的提高,城市扩张对碳排放促进效应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研究提出:未来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严控城市无序扩张;坚持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基本框架,完善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坚持效率优先、创新驱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对不同城市采取针对性的节能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10.
“十四五”时期党中央在关于做好“双碳”的工作意见中明确要求关注自然资源领域,发挥自然资源审计的监督作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当前,国内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处于全面推行阶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对“双碳”目标提出的新要求,仍存在诸如审计资源整合困难、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分散核算难度大、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建设存在局限性等问题。结合“双碳”目标的要求与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践现状,建议从加快复合型审计人才建设、推进创新技术研发、完善评价机制等方面加以优化。  相似文献   

11.
吕思佳  罗岚 《科技和产业》2022,22(9):106-114
低碳城市建设是国家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需求和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通过构建“经济-社会-创新-环境-能源”的评价体系,计算全国228个地级市的低碳发展质量,依据发展质量得分将其分为高质量城市、中高质量城市、中低质量城市、低质量城市4种类型,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主要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质量大体符合东高西低的地理特征,但西部也存在个别高质量低碳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科技创新依次是中低质量城市、中高质量城市、高质量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征;科技创新与社会公平是制约城市低碳发展的表达层主要障碍因素,科学研究等行业从业人员数量是指标层障碍因素。城市低碳建设应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关注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而对于高质量城市应额外注意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刘丽娟 《科技和产业》2023,23(23):93-103
基于2005—2019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效应。结果表明,智慧城市试点政策能显著降低区域内碳排放强度,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且通过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起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在大规模、信息化程度高和具备一定资源基础的城市中的碳减排效果较好。基于此,提出要加强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和分级分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魏玻  耿亮 《科技和产业》2023,23(10):253-259
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对于加快中国现代化新征程至关重要。基于新发展格局视角,从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生态三个维度构建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3个城市2011—2020年的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绿色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城市绿色发展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整体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存在地区差异;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增长,“东部>西部”的阶梯状分布,低水平城市占比减少,中水平与高水平城市占比增加的演进趋势,具有明显正向空间集聚特征。据此,从环境污染、低碳理念、生态文明的角度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许波  骆秀朵 《科技和产业》2023,23(23):115-120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DPSR)模型,构建生态城市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将河源市2009—2020年的相关数据代入,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和响应4个方面对河源生态城市建设现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源生态城市建设虽有波动,但综合评分在逐步提升,总体是稳步增长的趋势。建议进一步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升生态城市建设内驱力;优化产业发展规划布局,缓解生态城市发展的经济压力;大力推进低碳智慧城市建设,提高生态城市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5.
薛飞  周民良  刘家旗 《南方经济》2022,41(10):19-36
在数字经济时代,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释放"数字红利",已经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基于2009—2019年中国28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文章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政策为切入点,借助双重差分法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宽带中国"建设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果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降低城市碳排放量。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从东中西差异来看碳减排效应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从南北差异来看碳减排效应在南部地区更为显著。文章的研究深化了对数字化赋能"双碳"战略的效应、机制和地区差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是全球经济、贸易、技术、国际规则等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已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广东作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同时也是能源利用大省,探索广东模式降碳路径,可有力助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双碳目标的早日实现。文章以广东21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层面,充分考虑影响城市碳达峰趋势的静态和动态因素,采用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K-means聚类算法,全面分析广东21个地级市在GDP总量、进出口贸易、重点能耗三大视角下的不同分类结果,进一步研判不同类别城市的碳达峰趋势。结果表明,基于GDP视角的广东城市碳达峰类型可划分为4类,据其特征概括为绿色示范型、降碳潜力型、节能改造型、达峰攻坚型。基于进出口贸易和重点能耗视角,绿色示范型、降碳潜力型城市始终不变,而后两类均发生不同的聚类变化。最后,针对不同视角下的不同类型城市,建议广东走包容性碳达峰道路,鼓励"绿色示范型"和"降碳潜力型"城市先达峰,做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引领消费侧低碳转型,形成示范效应;同时,允许部分需要继续大力发展和振兴经济的"节能改造型"和"达峰攻坚型"城市做好节能技改,布局低碳产业,在经济社会"小步追赶"的过程中错位达峰,形成有序可控的碳达峰梯度。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荣丙 《科技和产业》2011,11(6):128-134
建设“两型”社会与发展低碳经济都是中国经济低碳转型中的系统工程。通过分析它们在终极目标、内在要求、实施手段上的协同一致性,探索了符合建设“两型”社会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了建设“两型”社会和低碳经济并轨发展的实现途径,并考究了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蓬勃发展的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8.
文延东  张君 《特区经济》2012,(10):140-142
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我国低碳经济,完善能源立法,加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清洁能源,加快低碳城市建设,构建"低碳经济实验区"。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福建28家上市公司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识别样本上市公司低碳生产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论为:资产利润率、政府补助、税收优惠、金融支持、行业污染属性和消费者属性对样本上市公司低碳生产行为具有显著的正面作用。据此提出三条政策建议:完善和贯彻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的扶持政策,发挥扶持政策的驱动作用;强化对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投资的融资扶持,奠定坚实的资金保障;强化消费者对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的监督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