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邱云 《华商》2008,(11)
公司解散是以消灭公司的法人资格为目的而终止公司的业务活动且对公司财务进行清算的行为。依解散事由的不同,公司解散一般有自愿解散、行政强制解散与司法解散三种情况。公司司法解散是指当公司出现法定的解散事由,导致股东利益遭受损害而寻求其他救济措施不能得到保护,股东请求法院裁判解散公司的解散方式。它是一种以公权力为主导的,运用司法干预公司运转  相似文献   

2.
公司司法解散作为新公司法确立的一项新的法律制度,在实际运用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对公司进行司法解散的过程中,除把握公司司法解散的适用条件外,为避免司法解散公司的负面影响,可判令公司或大股东收购小股东股权作为替代措施.  相似文献   

3.
公司解散诉讼应由公司住所地法院专属管辖,原告股东的适格为法院立案受理公司司法解散的条件,而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公司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应为法院判决解散公司的标准.在解散公司诉讼中,应当设置调解必经程序,为防止滋生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解散公司的判决生效后不得进入再审程序.  相似文献   

4.
现行<公司法>第183条正式确立了我国公司的司法解散制度.随后2008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47次会议通过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下文称公司法规定二),进一步细化了审理公司解散案件的规定,主要包括公司司法解散的事由及提起解散之诉的程序等问题.目前尚未出台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征求意见稿)>(下文称公司法规定三意见稿)也已经成形,在该规定中又再次对公司解散的具体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规定.虽然目前我国立法初步确立了公司司法解散制度,但如何在司法实践中适用却处在不断探索和细化过程中.本文将就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一些具体问题结合国外相关立法经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乔宗楼 《商场现代化》2005,(32):123-125
法院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提起的公司解散诉讼,大都倾向于采取不予受理或者不支持的裁判方式.司法解散的负面效应使我们认识到,在面临是否要司法解散这样的问题时候,立法和司法者想到的不应仅仅是公司自治的历年,而更需要的是对现实的情况予以效率和公平等价值的考量之后完善司法解散制度同时考虑替代性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关倩 《商场现代化》2008,(10):262-263
在公司司法解散之诉中,股东常常附带提出或通过诉的追加的方式提出其他诉讼请求,如解散之诉与侵权之诉、解散之诉与违约之诉、解散之诉与公司的反诉等合并提出的情况。在司法实践中,各地的做法不尽一致,但多数情况下是驳回其他诉讼请求,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司法解散之诉中能否合并审理,哪些应合并审理,与之相关的程序问题如何解决?目前对这些问题探讨不多,本文从诉的合并的构成要件和司法解散之诉的特殊性等方面出发,尝试探讨合理界定解散之诉中,关于诉的合并审理的适用范围,审查、效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陆烨磊 《商》2013,(7Z):36-37
我国《公司法》在公司解散方面的立法尚处初步阶段,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处理现实司法问题的过程中也往往会存在一定争议.本文以一起现实案例为引,对我国公司司法解散所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30个司法案例进行分析,本文发现法官在司法实践中对183条解散标准的理解不一,一些法官在案件中将《司解(二)》第一条理解为"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细化标准;在判决是否解散公司时,由于调解原则不能弥补替代性措施的缺失,法官过度依赖"公司是否正常经营"标准,股东利益并未得到充分保护。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可归结为公司法183条与《司解(二)》第一条的关系定位不清晰,解散标准过于模糊与司法解散替代性措施的缺失,未来的制度设计应当从细化解散标准和提供替代性措施两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相关法律对司法解散制度的规定仍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司法解散诉讼,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充实完善该制度。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深圳市A有限公司解散案为例进行论文写作。简要论述案件内容与法院判决结果,以此来说明法院适用司法解散制度的裁判思路,然后从两方面论述了本案的争议焦点,最后阐述通过该案例得到的启示,为司法实务中合理适用该制度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国营  朱伟 《现代商业》2014,(8):260-261
公司僵局问题是封闭性公司比较棘手的问题,它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近年来备受公司法领域学者关注,并成为被广泛的探讨。虽然我国新《公司法》首次引入了公司僵局救济制度,但该规定仍存在较多不足之处。本文将通过对公司僵局的分析,对我国现有公司僵局救济机制进行研究,在确保现有的公司僵局救济制度基本原则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公司章程加强公司僵局的预防,适当地引入强制股权收购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司司法解散制度,构建更加系统完善的公司僵局救济体系,以更好地防范和破解公司僵局。  相似文献   

11.
李潇潇 《商》2013,(7):136-136
公司僵局是公司在经营中易发生的一种经营困难,依靠公司自身已无法解决并使公司陷入瘫痪。新公司法对于公司僵局创新性的提出司法解散制度,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公司内部矛盾。尽管司法解散在解决公司僵局方面有其优势,但更应当看到这种外部干预制度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司法解散在解决公司僵局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更好的解决弥补司法解散制度中的不足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法院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提起的公司解散诉讼,大都倾向于采取不予受理或者不支持的裁判方式。司法解散的负面效应使我们认识到,在面临是否要司法解散这样的问题时候,立法和司法者想到的不应仅仅是公司自治的历年,而更需要的是对现实的情况予以效率和公平等价值的考量之后完善司法解散制度同时考虑替代性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韦碧 《华商》2008,(15):175-175
公司的正常运行是通过公司管理机构行使职权和股东行使股东权利实现的。当股东之间或公司管理人员之间的利益冲突激化到一定程度时,无法按照公司法规定的表决制度作出决议,就会出现公司运行的障碍。公司法确立了公司僵局的司法救济制度,赋予了中小股东的解散公司请求权。国家在立法制度上一方面要协调和调整好利益间的冲突,另一方面也要给公司留下自治空间,不能在打破公司僵局问题上"一刀切"。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立法现状及若干实务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司司法解散是解决公司僵局、保护股东合法权益的有效法律途径,我国确立和完善这一制度具有其价值考量.本文从我国关于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立法现状着手,分析了该制度的价值意义,并探讨了其在实务运用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公司僵局及其替代性救济的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凤霞  秦勇 《商业时代》2005,(32):21-22
公司僵局是公司运营中可能出现的一种僵持状态,我国现行公司法对公司僵局缺乏相应的规范。公司僵局有其特定的内涵。公司僵局的最彻底的救济措施为解散公司,但笔者认为仲裁等替代性救济措施应优先适用。  相似文献   

16.
行政指导在我国被排除在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之外,这与宪政理念和价值是相冲突的,也与"有权利必有救济"这一公理相悖。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行政法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对行政指导提供司法救济不仅有必要,而且具有可行性,关键是要确立切实可行的行政指导行为司法审查规则。法院对行政指导进行司法审查,除了适用行政诉讼的一般规则之外,还应适用一些特殊的规则,即审查范围、原告资格、审查标准、调解的适用和判决形式等方面的规则。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家庭农场,在农业信息化的背景下纷纷"触网",或打造自身电商平台,或入驻大型电商平台,以拓展销售渠道.但是在立法规范、行政管理以及司法救济等方面都面临现实的挑战,其中信用风险、税收风险和救济风险则显得尤为突出.针对这三个层面的风险,可以通过支付安全、物流规范、税收确定和救济多元等法治化手段对其进行制度规范与风险化解.  相似文献   

18.
王斌周 《商场现代化》2007,(22):321-323
我国新公司法第183条规定了公司僵局情形下的司法解散制度。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司法解散判断标准,在司法实践中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易产生判决上的不公。公司僵局危害巨大,通常表现为股东会和董事会僵局。法官在运用司法解散权时,应从公司人合性和资合性要素依次考察公司僵局状态,即判断公司的人合基础是否已完全丧失、公司的法人财产是否处于不断损耗和流失的严重状态。  相似文献   

19.
为保证股东表决权的行使,各国公司法高度重视表决权的保障规则.表决权的保障规则包括股东会的召集规则和司法救济规则.本文以公司契约理论为视角,召集规则的意义在于减少代理成本、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司法救济规则的正当性基础在于公司参与者基于交易成本而自愿作出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0.
根据《公司法》相关规定,公司进入清算程序的前提和基础是公司解散。公司清算的程序包括:成立清算组,接管和清理公司财产,通知并公告债权人,了结业务,收取债权和清理债务,分配剩余财产。公司经过清算程序,必然出现两种清算结果:其一、分配剩余财产后,公司注销。其二、资不抵债,依法申请破产清算.如果出现不依法清算的情况可以采取司法救济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