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笔者从银行存款利率、失业率、居民消费支出三个因素分析了1991年~2004年中国GDP增长率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关联性,认为在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GDP增长率成正相关;在利率的影响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GDP增长率成负相关;在失业率的影响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GDP增长率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北京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分析样本,运用统计和计量的相关数据处理方法,对2003年以来北京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波动规律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从价格指数序列自身波动情况来看,北京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具有季节性、周期性特征;从长期趋势看,指数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从价格指数的分类构成来看,食品价格指数、居住类指数波动大,在整个CPI构成中变动最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概念以及在我国物价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根据1951年到2003年53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统计资料,对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和消费者满意指数(CSI)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消费者满意指数两者互为因果关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也互为因果关系,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仅是消费者满意指数的格兰杰原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消费者满意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及其自身的冲击效应都存在时滞性,分别为27个月、15个月与17个月。  相似文献   

5.
笔者从银行存款利率、失业率、居民消费支出三个因素分析了1991年~2004年中国GDP增长率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关联性,认为在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GDP增长率成正相关;在利率的影响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GDP增长率成负相关;在失业率的影响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GDP增长率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混沌特性分析及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非线性特征,建立了基于混沌理论的消费者价格指数神经网络模型,同时运用所建模型对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估计和预测。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解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估计和预测这一问题,预测精度较传统的方法要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 2010 年 12 月到 2020 年 11 月的月度数据来分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基础食品和非食品价格变动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 从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分析到基础食品和非食品的价格变动都会导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显著的变动;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显著变动对食品价格影响效果显著,但是对非食品的影响却没有那么的明显。 文章通过这方面的研究来对国家调控 CPI 的宏观政策如货币政策来影响通货膨胀方面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北京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分析样本,运用投入产出价格影响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种类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和产生的效应,从而找出北京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的主要驱动因素。从农产品价格上涨、居民居住成本上涨、资源能源类产品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和其他因素等驱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的原因,分析各个驱动因素的价格波动情况及其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2019年,我国物价水平整体保持稳定,处于可控区间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背离趋势明显。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现结构性上涨趋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持续回落。就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而言,以鲜果蔬和猪肉为代表的食品价格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超过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核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现小幅下降趋势。就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而言,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涨幅的下降是抑制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上升的主要原因。2020年,我国物价水平可能继续保持稳定或略有上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背离趋势将得到改善。为做好疫情防控,保持2020年物价总水平稳定以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对生产和流通指标监测和预警等。  相似文献   

10.
消费者信心指数(CCI)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将食品消费价格指数(FPI)、非食品消费价格指数(NFPI)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分离出来。在此基础上,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考察了消费者信心指数(CCI)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及其成分指数的引导和预测作用,从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2001年1月至2011年10月的月度统计数据,基于二阶矩意义的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在多元GARCH模型框架下,运用残差向量的方差-协方差矩阵所包含的信息,构建非对称的BEKK模型,对国际油价波动与国内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通胀率不确定性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结论表明,国际油价波动会向国内CPI输出不确定性因素,且短期油价上涨更容易增加国内CPI的不确定性;但国内CPI变动无法向国际油价输出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孙迪 《价格月刊》2012,(1):30-35
持续高位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下简称CPI)使得货币与财政政策制定当局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而造成CPI高位运行的外部性因素更是给政策调控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对于诸如人民币汇率变动、外汇储备变动以及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以下简称CRBI)变动对国内通货膨胀冲击,采用结构变量自回归模型(SVAR)对CPI的外部性冲击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短期内CRBI对CPI有一定的输入性影响,汇率变动有一定程度抑制作用,但长期这种作用会发生逆转;外汇储备的变动主要作用于国内货币供给,对CPI产生非常显著的正向冲击。  相似文献   

13.
Price measurement is always important in the economic analysis. Both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and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belong to the scope of price statistics, and the former is a temporal price index, while the latter is a spatial price index. Consumer price survey accounts for more than 70% in the coverag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 (ICP), constituting the main part of the catalog of ICP specifications. The similar calculation method, data investigation, and compilation process also suggest that there should be an intrinsic linkage between CPI and PPP. On this basis, an approximate quantity equation is derived for them in terms of price measurement. The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a sample of 178 economies ranging from 2000 to 2013 found that the CPI and PPP are positive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and there is a long-term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n short run, the CPI may lead to a deviation from the equilibrium state of PPP, but the error correction mechanism makes this deviation come back gradually. Meanwhile, PPP has a price pass-through effect on CPI.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CPI and PPP provides support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PI statistical system and the global ICP project.  相似文献   

14.
Puzzles in Chinese economy
Theoretically, CPI is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and a measure of the level of inflation, reflecting the price change that consumers paid for goods and services. PPI is the producer price index, reflecting the price level of production. PPI is generally referred to the price indices of industrial products in China.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PPI is a leading indicator of CPI and has an important part in transmission of CPI; the current trend of the PPI will decide the general direction of CPI.  相似文献   

15.
孙晓娟  李丹 《商业研究》2011,(1):143-147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发现投资波动将会导致生产资料价格、消费需求和粮食供给的变动,并加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最终传导到消费品市场引起CPI的波动。因此,保持CPI相对稳定必须要熨平投资波动、促进投资持续稳定增长,提高投资质量。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generates benefits for companies and society. However, CSR exposes a company to potential damage when a critical event, such as a crisis, disconfirms the CSR of a corporate reputation. The present article introduces to the crisis management literature the notion of consumer-perceived incongruence (CPI) between corporate reputation and crises. Our first experimental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a high CPI – compared to a low CPI – worsens consumer responses in terms of attitude towards the corporation (ATC), word of mouth (WOM) and purchase intention (PI). The second study shows that these effects are mediated by the perception of a state of discomfort on the part of the consumer. The third study suggests that, in cases of high CPI, the corporate crisis response strategy of apology outperforms that of compensation in reducing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discomfort on consumer responses. Theoretical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CPI的持续走高,成为当前人们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对当前我国通胀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造成CPI持续走高的原因主要包括流动性过剩,供给因素、需求因素以及制度上的因素,其中制度因素是影响其他方面的深层次原因。若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应做到: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汇率的弹性,调整对利率和要素价格的扭曲以及改善官员的考核制度等。  相似文献   

18.
近日,国家统计局将公布5月份经济数据,居时包括CPI,PPI等在内的重要经济数据将被披霉.5月CPI达到5.5%,预计全年CPI上涨率可能要达到5%.本论文阐述了我国近期CPI指数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食品、教育、居住占CPI权重过高,并据此提出三条实际合理化建议,如:减少反季节消费,解决择校问题所带来的家庭支出以及如何以最少的支出购买新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易得性直觉偏差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它通过影响消费者的主观风险认知来影响其消费行为。在易得性直觉偏差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我国消费者的主观风险认知变得日益敏锐,并由此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驱动力,促使其消费行为回归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率的提高,不利于我国消费水平的提升。为改善这种状况,应尊重感知风险认知偏差的客观事实,改善民众的主观感受;从消费领域入手,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减少因经营者主观故意而引起的消费风险,增强经济惩罚的威慑力;顺应消费者感性化消费趋势,树立政府在产品安全管理工作方面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